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板桥河
张小军
文章字数:1668
  秦岭拱起中国版图东西走向的脊梁,一岭分南北,让无数大小河流相生相伴。我美丽的母亲河——板桥河,就如商洛山中那美目盼兮、唇红齿白的女子一样,深藏在秦岭的群山之中。
  商州城区偏北约四公里处,有一处著名景点——仙娥湖风景区。大坝拦河成湖,依山而建,就成了景区的核心——仙娥湖。仙娥湖由两条绕山盘旋的形如巨龙的河流组成,一条是丹江,另一条是板桥河。两河相遇仙娥湖,龙一样地绕着湖水中央的一座小岛,因而构成商州盛景——二龙戏珠。湖水四季丰盈,山色映湖中,彩舟泛清波,加之两岸悬崖峭壁,林木葱郁,正是一幅看不完的山水画卷。
  此地也是历史上闻名的仙娥溪,据说在唐朝时期就是旅游胜地。李白曾赞,“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白居易曾吟,“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杜牧也说,“沉定蓝光彻,喧盘粉浪开。”宋朝大诗人王禹偁贬官商州,仍不失寻美之心,“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影浸仙娥面,波涵织女鬟,饮猿清满掬,渡鹿冷浸斑。”文墨浪漫,给仙娥湖留下最美的历史印迹。
  仙娥湖是一座桂冠,板桥河就是托起这个桂冠的大手。板桥河温情脉脉,在群山之中默默流淌,无人知道她流淌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她犹如一条玉带,连起高高低低几座山脉,勾画商山丹水风韵。
  晴朗的日子,板桥河安静得像一个妙龄少女,慢慢地扭动身躯,由高而低,抚摸着河床边干净的砂石,滋养着两岸的庄稼,看着两岸人民快乐地劳动,快乐地收获着希望。河里小鱼成群,忽南忽北,蹿得飞快,却不惊起一点点风浪。当年的我想抓几条养着,常常抓不着,偶尔靠运气抓着了,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精心喂它们小红虫,却都不出几天就翻了白肚,宁死不屈样,留给我长长的叹息。河里也有螃蟹,可以洗干净油炸了解馋。当然,也有恐怖的记忆。偶遇大蛇不说,有时就看见被冲走的小羊、小猪尸体,也有某天某家小孩被淹死的噩耗。人人闻之扼腕长叹,反复告诫自家孩子不能随便去游泳。可过了不久,孩子们又经不起诱惑,偷偷下水。
  遇到夏天的暴雨和秋天的连阴雨,她便一改平日安静的样子,浊浪滔天,疯狂奔走,淹没左岸一片庄稼,拔走右岸小树,卷着泥沙、树木、杂草,直到被二龙山水库拦截,才慢慢缓下步伐。
  在板桥河边不知有过多少悲欢离合、聚合迁徙。据我的爷爷说,他们曾住在河边的板桥村,当年因为土匪盛行,生活难以为继,搬到距离村子2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我无法想象当年进入大山的路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的,但走出大山花费了我们两代人的时间。父亲一辈子想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大山,但积劳成疾,溘然离世也未圆梦;我这一代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不约而同离开那个小山村,奔赴各地,但也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板桥河。岁月蹉跎,人生匆匆,偶尔泛起的梦里,板桥河依然哗啦哗啦响起。
  两岸不墨千秋画,一河无弦万里歌。如今的板桥河依然清澈,河旁的土房换成了座座高楼,伴在她身边的泥巴路不见了,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往日那要爬上爬下的黄沙岭的泥巴路,被一条穿过山体的隧道替代,既方便又安全。
  对于板桥河,首先要怀念唐代诗人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虽然彼“板桥”是桥是地名有争议,但我一厢情愿地希望它就是板桥河上某座桥。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据传农民张化为了防御洪水和打通道路,带领着五个儿子先治理河道,修筑大堤,引水入河,再从板桥岭子挖山开路,但板桥岭子是龙的脖颈,他们白天斩,山岭晚上长,无奈他们只好黑白不停地斩,后来石缝里流出了血。张化父子祭天祭地后,终于斩断龙脖子,把路修通了。从此,经岭子进出板桥村就有一条既宽敞又便捷的大路。大荆、砚川、连湾、袁河的人,到板桥村来一下便捷很多。所以,“张公斩龙”的故事一直在板桥传颂。
  历史车轮滚滚,回忆昔日板桥街道的热豆腐、岭底的杠子馍、郝湾的社火大戏,看看今朝精准扶贫的累累硕果,一个个农人的脸上绽开笑颜。
  河是大地的经络,河是生命的源泉,河是文化的血脉,河是人类的记忆。
  日月轮转,沧海桑田。板桥河,我的母亲河,我魂牵梦绕的一条记忆之河。愿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智慧,让您在新时代,流淌出更悦耳的歌儿,飞溅出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