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沉甸甸的行李箱
本报记者 李 亮
文章字数:4109

    上火车前,张俊霞再吃一碗家乡的凉皮。

    镜头前,谢诗涛用手势为自己和家乡加油鼓劲。

    南永民望向远处,对未来有些迷茫。

  年未远,又离家。有多少商洛人,再次背上行囊,为了梦想,去远方打拼。
  区别于返乡时的心潮澎湃,离家时难免有些别样的伤感。正如一位打工者所言,工作之后,家乡只有冬季,再无春秋。春节回家,有种“在冬天,种下一粒种子”的感觉,之后是出发,是种子成长、壮大,从而收获的循环人生。
  离乡返工时,你的行李箱里必带的东西是什么?
  妈妈做的酱爆肉、豆腐干或是柿饼、香菇酱……无论是什么,离乡时的行李箱,总是沉甸甸的,里面满载着爱和牵挂,载着家乡那独一份的关怀。
  沉甸甸的是责任
  2月10日,在商洛火车站前空地上的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中年人,口罩挡住了脸庞,眼尾处深深的皱纹显露出他的年龄。不像其他人在玩手机或聊天,他孤独地坐在那里,手搭在行李箱上,眼睛盯着空旷的前方,保持了良久。
  “您是去哪儿啊?”
  “南京。”他不紧不慢地回答。
  他叫南永民,比记者估计的年龄还能大一些,57岁,家住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郭王村。
  “娃他妈给我把饭做的一吃,就走过来了。”他说,边说边抬手指着车站对面的方向,“河对面就是我们村。看着不远,我走了一个小时呢。”
  去年年初,南永民第一次去南京,在熟人的介绍下,在码头上寻了个活,月工资4000多元。“跟上坡一样,活重得很,那就是年轻人的活,我年龄大了,没劳力。”他说。今年,他重新在工厂找了个活,介绍人让他正月十五前过去。
  走之前,妻子给他装了些家里做的麻花、油糕之类的小吃,但因为箱子里要装他一年四季的衣物,他把那些都掏了出来,买了两盒桶装方便面,一起拎在手上。他想着,孙子爱吃那些东西。
  “像我这年龄,在咱这边不好找工作,在那边只要勤快些,就能挣到钱,能挣一点是一点,给娃减轻负担。”南永民说。
  “那你会不会想家?”记者问。
  他低下头,沉默了十几秒,清了一下嗓子,又抬高了声调说:“不想,出去是挣钱哩木。”
  然后,又低下了头,手攥紧了行李箱。
  家乡是一种寄托
  2月8日,随着汽车发动,杜远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镇安县云盖寺镇的老家。老街已经从视线里远去,思绪却一直久久停留。这生活了50多年的地方,是他永远的牵挂。
  1967年出生的杜远友,一家7口人,他和儿子常年在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一家煤矿企业务工,妻子和儿媳妇在家照管两个孩子,春节前夕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我在那里干了六七年了,都是老乡介绍老乡过去的,同镇在我们企业上班的有30多人。”杜远友介绍。正月初八这天,政府为了保障他们出行,专门协调了一辆大巴车,送他们去企业上班。
  杜远友所在的企业有300多名职工,他是井下采煤工人,在公司提供的宿舍里住。每天上班时,他先换上工作衣,从地面坐猴车,到地下,然后穿过4000多米的井下巷道,到达自己的工作面。
  他们是班组作业,一个班20多人,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分工非常细化。“煤矿建设越来越机械化,井下都是机器在工作,不算辛苦,就是空气质量不好,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他说。
  到煤矿企业上班前,杜远友在家做过小买卖,因为听说在煤矿上班工资高,就到了这里。企业是按出勤天数算工资,满勤一个月9000元钱,他一个月休息一天。“忙了好,忙了不仅能挣工资,还不会想家……”他笑着说,笑容里略带苦涩。
  虽然现代化交通很方便,山西离家乡不远,他每年也只是回家一次。走的时候大包小包带很多,每次必带的是家乡的手工麦芽糖、手工点心和腊肉。他觉得,无论走多远,只要是家乡的东西在身边,就好像从未远离。
  “我们在外的人辛苦,家乡的亲人也辛苦,都是为了一个家共同努力。希望大家都能安好。”这是2022年,杜远友的愿望。
  离家是一种无奈
  2月11日,是张俊霞决定动身的日子。前一天晚上,她把买的炸果子、豆腐干、柿饼分成了两份,给自己带上一份,给女儿装上一份。行李箱已经装满了,可她依然不想放弃任何一件,来来回回取出来又放进去,试着挤出更多空间。最终,两个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  
  第二天一大早,她和女儿从家乡洛南县高耀镇出发。女儿从西安坐车去学校,她坐火车去浙江湖州,两人先同行至商州。
  “妈,你别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照顾弟弟,出去太辛苦。”女儿在车上贴心地劝说她,女儿早已看出妈妈的不舍。
  “我好着呢,你别担心我,管好自己就行了。”张俊霞安慰女儿。她心想,不出去不行呀,小儿子明年要上大学,趁着还年轻,要给娃多挣点。
  送别女儿,到达火车站,收到一条微信,同在一个厂里打工的乡党过年没回来,想吃家乡的凉皮,让给稍一份。正好离发车时间还有一会儿,她也给自己买了一份,放在行李箱上吃起来。
  室外的寒风扑面而来,虽有一些阳光,却只感觉到冷。“这凉皮怪得很,走的时候越吃越凉,回来的时候越吃越热。”在与旁边候车的人聊天时,张俊霞说。
  “就是的,在外面哪怕掏20元钱,都吃不出家乡的味道。”旁边人说。
  1973年出生的张俊霞,一家4口人,女儿在广东药科大学读研究生,儿子在洛南上高三,丈夫在西安打工,4个人待了4个地方。
  今年,儿子要参加高考,她实在放心不下,不想出去。而湖州那边厂里的活“一个萝卜一个坑”,她请不了假,同村十几个人都在那个厂里,大家也能相互照应。再加上,去年她在厂里只待了半年,就挣了差不多4万元,她感到挺知足。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出去。她相信孩子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临上车前,张俊霞说出自己的心声:“希望家乡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家乡是永远的牵挂
  24小时过后,段继刚所坐的大巴车到达南京市。下车时,小腿略肿,人已困倦不堪。手提沉重的行李箱,再辗转几辆车,终于到了在南京租住的房子。
  休息片刻后,打开行李箱,将米酒、自制的麻辣锅巴、干炒的带辣椒的苞谷豆子以及柿饼、核桃等一件件家乡特产取出来,段继刚这才面露笑意。
  像这样的情形,对于已经在外20多年的他,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前些年,春节前后往返桂林与丹凤,单趟3天多的路程使人倍感煎熬。可一到家,所有的疲惫就会立刻消除。但离开家时,那些不舍和眷恋只能寄托给行李箱中家乡的土特产。
  十几年前,段继刚在桂林开了一家餐饮店,主要做陕西的油泼面。后来,妻子和孩子也都相继跟了过去,生意还算稳定。没过多久,他们便在那里买了房子。头几年,坐火车回家需要30多个小时,即使朋友、家人劝阻,他每年都会坚持带上妻儿,历经辛苦,辗转回家。
  “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总觉得家乡是每个人的根。回家,念根,是一年到头最大的心愿。”段继刚说。
  段继刚是丹凤县武关镇人,大儿子26岁,小儿子24岁,父子3人都从事餐饮行业。2021年,一家人经过商讨,关闭了桂林的店,到南京创业。
  老乡多,是他们选择南京的主要原因。“我们镇20多年前就有人到南京发展,如今镇上两三千人都在南京,大家出门务工已经形成了‘首选南京’的共识,娃的舅舅和姨都在南京,娃一直想去南京。”段继刚说。
  “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在外务工的人都深有感触。武关在南京务工的人早些年就建了微信群,群里日常会发布一些招聘或者求职的信息,方便很多人找工作。过年过节常会有一些人找车、车找人的信息,大家拼车回家,不仅方便,而且为车主分担了一些费用。今年春节前,段继刚也是坐顺风车回的家。
  “家乡把我们在外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说着武关话,讲述着家乡的人、事、景,心里很温暖。”段继刚说。
  爱是远行的底气
  还未过正月十五,车站检票口前排队的队伍里,大都是外出务工的人。连帽卫衣、牛仔裤、运动鞋,一身休闲装扮的谢诗涛站在队伍里,就显得很特别。头戴耳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手机里正播放着热播剧《人世间》。
  谢诗涛今年17岁,是山阳县南宽坪镇老林村人,家里姊妹5个,他是最小的一个,现在在浙江绍兴一所职高里学纺织贸易。早上吃过饭,哥哥把他从老家送到火车站。
  “亲戚在那边,初中毕业后我就从山阳到那儿上学了。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学校联系的企业里上班。”他说。
  2020年9月,谢诗涛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了外地求学的生活。一开始,饮食习惯的差异令他很不适应,班里的同学几乎都是本地的,只有他一个是陕西人,他几次都产生了回家的念头。渐渐地,他与同学们打成一片,随之也习惯了那里的一切。“湖州是个很美的地方,但家乡在人的心中最美。”他略带羞涩地说。
  2021年暑假,谢诗涛因为做兼职没有回家。春节前回到家,发现家乡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路很干净整洁,路边也装了护栏,村里还通了网线。”他说。
  回家前,他用暑假兼职攒下来的钱给家人带了腊肠、酱鸭等湖州特产,这次临走时,行李箱里又塞满了家里卤的猪骨头、猪头肉和自酿的黄酒等。“我说够了够了,我妈还要给我装,带了好多。”谢诗涛露出幸福的笑意,“有人疼的感觉真好。”
  近期看《人世间》,谢诗涛感悟很深。他觉得,自己也有着像主人公周秉昆一样爱他的家人,将来,他也要像周秉昆一样做一个踏实、厚道、正义、孝顺的人。
  行李箱里装着妈妈的爱
  正月十五晚上,阖家团圆,共庆佳节。
  “我准备下元宵啦,每人报一下能吃几个?”厨房里传来妈妈的声音。吴明赶快跑过去,搂过妈妈的肩:“妈,能不能给我再做个酱爆肉。”
  “还要吃啊?这才刚吃过饭两小时。”
  “明天一走,还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上。”吴明说。
  吴明是山阳县城关街办卜吉河社区人,早些年,父母到商州创业,在这里安了家,但每逢特殊节日,全家人都要回乡烧纸、祭祖。当天下午5点多,他们回老家时,刚在亲戚家吃过饭,没过多久,吴明又缠着妈妈做酱爆肉。
  吴明是家里的老小,今年30岁,是安康市旬阳县一个水利项目的负责人。勤奋好学能吃苦是亲戚朋友对他的评价,在处理工作上,张弛有度,父母对他十分放心。
  由于他所管理的项目工程量大、工人多,在日常事务上,虽处理得井井有条,但也有着不小的压力。每次回到家,他就非常放松,完全换了一副模样,睡到自然醒,想吃啥就让妈妈做啥。
  在安康4年多来,每次回家,他都会让妈妈做最爱吃的酱爆肉,一天吃3顿都行。有一次,临走时,妈妈给他装满了一大罐煮好的肉,让他去了加些萝卜、粉条炒着吃,3天后,他就把一罐子肉吃完了。
  嗞啦嗞啦……妈妈将肉倒进油锅,顿时发出熟悉的声响,待传出香味,再放进提前焯好的白萝卜和红萝卜,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酱爆肉就炒出来了。
  夜里11点多,吴明躺在床上,还听见厨房里传出“咚咚咚”的声音,一定是母亲又在切肉了。
  他想,第二天的行李箱里肯定有妈妈放的一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