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乡有台“麻雀戏”
小松
文章字数:1175
  我的家乡镇安属于穷乡僻壤,虽然经济文化生活不如大城市繁荣热闹,但逢年过节也有乡土节目可瞧。孩提时代,我最喜爱的是玩花灯、读古书和古装戏,它们统称为“麻雀戏”,意为演艺水平不高,但剧种齐全;演员阵容不大,但难能可贵。只要打听到哪个大队、哪个小队有“麻雀戏”演出,我必邀请几位小伙伴前去观赏,哪怕是山高路远,甚至于饿肚皮也在所不惜。那种痴迷程度,一点儿也不逊于现时的“追星族”。
  印象最深的是镇安两山河公社永丰大队演出的古装大戏《穆桂英挂帅》。老艺人刘胜涛,鼻直口方、身材魁伟,由他饰演的大宋皇帝,蹒跚行步,唱腔浑厚,一出场就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员白俊个头虽然不高,但五官清秀,双目深沉似水,由他饰演的奈老太君仁慈和蔼,不怒自威;俊俏小姑娘陈秀梅饰演的穆桂英,头戴金冠,身披铠甲,雁翎刀挥舞,帅字旗抖动,更见威风八面,令观众喝彩叫绝。由于那时没有正规的剧场、剧院,亦没有电灯、布景,故唱古装戏多在宽阔的露天剧场,且须得白天、晴日、节日。看戏的人特别多,坐着的、站着的、攀上树的、垫石头的,真可谓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小小戏台,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反映出乡民对文化戏剧的钟情和热爱,也寄托着父老乡亲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期盼。
  家乡虽然有“麻雀戏”,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麻雀戏”已不多见了,一些古老的传统艺术渐渐被遗忘抛弃了。
  几年前元旦节去岳父家,傍晚突然听到一种久违的锣鼓声由远而近,接着就见一队舞狮玩灯的队伍披红挂绿、吹吹打打地来到门前。岳父说,这是村上为春节准备的玩灯彩排。先是一人高撑彩灯,在夜空中来回舞动,恰似天女散花,五彩缤纷、亮丽抢眼。继而,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滚出一个硕大的红狮子,张牙舞爪,摇头摆尾。紧接着,划旱船节目粉墨登场,走在前面的划船表演者是玩灯的主角,只见他头戴草帽,身穿蓑衣,手持竹竿作划船状,还怪模怪样地唱起了家乡小调儿,随行演员伴着他的节奏前后旋转,翩翩起舞;坐在纸船中间的表演者是男扮女装的小姐,穿着花裙,涂上粉脸,滑稽可笑。整个彩排紧锣密鼓,热热闹闹。
  我当时刚买了一部小型摄影机,全程拍摄了这个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节目,并立即在电视机上回放。不料,被带队的表演者知悉,他以为我是来专门录制节目的。于是,又敲锣打鼓,重新表演一番,好让我拍摄。划旱船的表演者还自编自导唱出他们的心愿——茅坪呀小镇哎,来了一部摄像机,要把我们的节目哟,带到全县去……好时代、好契机,繁荣戏曲,活跃乡村文化,全靠我们自己。承传统,续旧艺,创新发展,只争朝夕。
  那个夜晚,我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入睡。那笨拙而滑稽的动作,那生旦净末丑的扮相,那交相呼应的锣鼓和喇叭声,还有那深厚而甜美的说唱,始终在脑海中翻滚。这些引我深思,促我醒悟:家乡的戏,不也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吗?要充分地开发它、利用它。这不仅是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是一项带有长期效益的财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