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 集 村 郭 氏 家 庙
郭明霞
文章字数:3029
    唐代名将郭子仪 (资料图片)

    郭氏家庙墙上的图画和文字

    郭氏家庙

  商州区腰市镇有两座清代建筑风格的郭氏家庙,一座在上集村,一座在紫峪村。上集村郭氏家庙建于明末,紫峪村郭氏宗祠建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1年)。这两个村子的郭氏家族,均为唐朝大将军郭子仪的后裔。
  上集村的《郭氏家谱》编撰于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记载郭子仪始祖广意原籍山西太原府曲阳县,汉授光禄卿,其后人迁居至华山脚下,有一族成为华州郑县(今华州)人,传至郭子仪(公元697—781年)为第七世。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家庙时,朝廷重臣、著名书法家也是郭子仪的好友颜真卿沐手提笔,用浑厚端庄气势磅礴的颜体书法,撰文并书写了《郭氏家庙碑铭并序》。清代金石学家王昶称其碑为“郭氏家庙碑”,此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郭子仪一生纵横疆场,为国家鞠躬尽瘁。他的事迹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第三室,被誉为“伟大的爱国将领”,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在商州区的一脉,分布于今腰市镇郭村、上集、紫峪、马角,大荆镇的郭坡,麻街镇的中流村(郭家湾)以及自愿村的南湾等地。
  据郭氏家谱记载,商州腰市川的郭氏,为郭子仪第六子郭暧(唐驸马都尉、代国公)的后代分支郭秀一脉。这个郭暧,就是戏曲《打金枝》里的那个驸马原型,上集郭氏家庙中有他与升平公主的牌位。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郭子仪十八世子孙郭秀授命南征,出谋致胜,官至督府,举家由河南省阌乡县(1954年合并于灵宝县)西董村迁至商州腰市镇中乡川郭村定居。郭秀卒后,葬于该村。
  明成化年间,郭秀后裔、郭子仪二十二世孙郭怀,由腰市镇中乡郭村迁往上集村。
  郭怀一生豪爽,仗义疏财。明成化荒年,他捐赠粮食大赈乡里,因功劳巨大,朝廷按规定奖励一虚职官位,郡侯孙公崇在“奖义门”隆重举行授官仪式,授其代表官位品级的锡官带。
  上集村郭氏家庙的正殿,据考证建于明末,中殿和前殿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重建,中殿大梁上镌刻着修建的年代时间。家庙整体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组成,历经几代族人维护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
  家庙坐北向南,整体风格为五脊硬山灰瓦顶式建筑,三座大殿房脊的正脊与垂脊都有灰雕吻兽和花卉,分别雕有梅花、菊花和牡丹,秀雅生动,意蕴丰盈。
  前殿、中殿、正殿各为三大间,均五檩四椽双脊梁双沿檩,前殿与中殿之间,左右生房各两间。
  正殿的屋顶别具一格,铺在椽条上,承托青瓦的不是常规的木质栈板,而是小型古建筑中十分稀少的“望砖”。这种青砖较薄,一般在比较讲究的砖木结构房屋中才会铺设,不仅室内顶面平整、美观,还对防朽、防腐、防止透风、落尘具有相当好的维护作用。
  家庙的山墙和院墙上,保留了大量的灰雕、壁画、书法、题记,梁架、檐枋、檐板上保留了绚丽多姿的彩画和木雕。其中前殿西山墙上的一幅壁画高2.5米、宽6米,现在仍可辨认,绘画内容为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收回纥、吐蕃的历史故事。家庙内绘画近300幅,书法、题记有30多处(幅),绘画形式有描金、水墨、堆彩等。绘画内容涉及八仙仕女、农耕牧养、砍樵打柴、垂钓狩猎、生活宴饮以及狮兽、花卉等,是目前商洛发现的各类古代建筑中彩绘作品保存较完整、存量较多、极有价值的宗祠家庙。
  家庙内原保存有大量朝廷命官、文人雅士以及郭氏后代的牌匾、楹联,可惜多数在20世纪60代末遭到毁坏,部分壁画被铲掉了,敬奉祖先神主牌位的木雕暖阁华丽典雅,首当其冲遭到毁坏。郭氏族人中的老者实在不忍心这些民族瑰宝被如此糟蹋,偷偷把有绘画的部分山墙用泥糊盖。
  家庙内现存部分碑石,《郭氏家谱》中收录碑文10多通(篇),内容涉及郭氏家族的迁徙、家谱编撰、家庙创建、重建、修缮、购地置业等内容。
  家庙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的神主牌位,两边有驸马郭暧、升平公主及迁商始祖的牌位。
  家庙整体建筑,南北轴线对称。小广场上的戏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南面北,遥对前殿大门。戏楼原为四坡悬山顶,通面阔三间,明间大,作为舞台,次间小,隔为乐池,南次间隔为化妆室。戏楼内有不少砖木雕刻和彩绘,雕梁画栋,秀丽精巧。这座戏楼“文革”期间差点被拆除,村民们拿掉古风古韵的四坡悬山顶,换了个门面并接续出一节,门面帽子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戏楼,而室内仍然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筑风格。
  200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商州郭氏家庙”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商州区人民政府立碑纪念,并启动对郭氏家庙的修缮工作。经过两年两次大的修复,郭氏家庙的主体建筑得到恢复保护,殿内的雕刻及壁画虽暂时无法修复,但也比以前清晰了许多。
  中乡村郭秀的墓碑解放初被毁,20世纪末由上集村郭氏族人捐款整修,陕西省非遗木雕传承人郭树寿亲自完成墓碑的雕刻工作。从1998年前后开始,清明时节,腰市郭氏族人到中乡郭村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的祭祖活动搞得颇有气氛,活动视频在网上的点击量较高,人气旺盛。
  郭子仪在人们心目中是位了不起的神人。他资兼文武,忠勇可嘉,能征善战,骑射绝伦,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贪,不贪名利不贪权,更不贪功,一心为国,光明磊落。
  据颜真卿所撰碑文记载,郭子仪“三为将军”“四作元帅”“九年中书”,官至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汾阳郡王,历事唐室四朝,两度担任宰相,“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为唐王朝续命150多年。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郭再造”遂成为汾阳郡王郭氏宗族的专用称谓。
  郭令公有8子8女,享寿85岁。病逝后,获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可谓“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被民间尊为“天官”,图像悬挂中堂,祈求多福多寿。
  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黎民百姓,人们敬仰的是郭令公的品性德操和精神风范。从后世评价来看,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朝廷大员能超过郭子仪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下面摘录几则评价:
  唐雍王李适(代宗长子,唐德宗):“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若神。”
  王安石:“翼翼汾阳,子仪始王。德完道粹,功盖于唐。宜享世泽,流如海长。”
  乾隆赞郭子仪:“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
  上集郭氏家庙内,悬挂着清代官员的赠匾。乾隆十八年,也就是家庙的中殿、前殿修建落成之时,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功盖天下”,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徽猷永垂”,商州知州罗文思赠“位极人臣”
  金字大匾。
  上集村郭氏宗族遵循“一代人为三代人做好事”的祖训,1925年用户内官产和族人集资钱粮,创办“商县腰寺上集郭氏私立龙岗学校”,即今天的腰市“龙岗学校”。校内环境优雅,教育教学成绩在商县地区一直名列前茅。1943年,国民党中央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特为上集村郭氏宗祠奖赠
  牌匾一块,白底蓝字,上书“兴学典范”4个大字。
  宗祠家庙是宗族盛衰的标志,是民俗文化的延伸。因为,家庙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活素质的具象反映。郭氏家庙记录着郭氏一脉的激荡与沧桑、传统与辉煌,是郭氏族亲血缘崇拜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史学价值。
  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家庙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它以亲情为纽带,可以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辈子孙保持着与先祖贤达心灵空间的沟通,激励族群后辈修身养性,崇德向善。可以说,每一座祠堂、每一座家庙的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涓涓细流成江海,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就延伸为一种文化,一种凝结着中华民族根脉气质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