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饭碗如何越端越牢
——我市劳务输出调查
文章字数:3747
    今年春节过后,柞水县包专车“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

    在“镇安月嫂”技能培训班上,学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打通了企业“用工难”和村民“就业难”的“堵点”。

    山阳县有4万多人在建筑行业务工,收入稳定。

    每一年,我市通过春风行动和就业招聘会,为务工群众搭建起就业桥梁。

  本报记者 王 倩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占我市总人口51%的乡村人口,如何筑牢家庭的经济基础、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记者了解到,近五年来,我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7万人次,创经济收入300多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这实在的数字似乎给出了答案。
  走出家门,走进工厂,从务农收入到工资性收入,全市每年接近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成为转移就业的受益者。在今年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2年政府重点工作中,强调“坚持就业优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
  今年一季度,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0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就业7.3万人、劳务输出24.78万人,创经济收入14.1亿元。统计显示,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业人口收入的60%。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劳务输出作为主要形式,让群众端稳了自己的饭碗。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不管是群众逐渐增长的家庭收入,还是越来越充盈的幸福感,都说明了在劳务输出工作上,我市各级各部门和农民朋友的每一次大胆尝试和努力改变,措施是积极有益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一条链条 打通堵点
  今年春节前夕,商州区夜村镇张刘村村民李军利把想要外出务工的意愿报给村委会。春节还没过完,他就收到了村就业信息员胡艳发来的好消息:村上通过镇上在西安设立的劳务工作站,为他联系到了一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工作,每天工资200元。
  短短几天就联系到工作,并且工资还不低,这让李军利着实没有想到。就业信息员胡艳却说:“这再正常不过了,自从设立了村级劳务组织,村民的务工需求就会被及时收集并建立起信息表,各家的情况村上一清二楚。同时,自上而下建立了信息交流群,企业的用工需求村上能及时掌握,招聘信息也是第一时间发布在了村劳务群里,村民可以自行联系企业,村上也可帮助联系。哪家谁擅长干什么,想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有外出意愿,我们就会为其推荐联系合适的企业和岗位,村民不用操心找不到工作。”
  这种模式被夜村镇社保站副站长孔升学形容为“一条顺畅的链条”。他说:“以前,村民和就业服务单位是单向交流,用工单位不知道村民的就业意向,村民也不主动询问企业的用工需求,常常会出现企业‘招工难’、村民‘就业难’的现象。现在,我们把企业和务工人员放在一个链条上,人社部门就是中间的链接点,收集双方的需求,有的放矢,打通了‘企’‘工’联通的堵点。”
  “从区到镇再到村,实现了自上而下发布用工信息、自下而上调查就业意愿、开展招聘服务、组织稳定就业等一条龙服务。对接更精准,效率更高。”孔升学说,“开年来,全镇共发布劳务信息23期190多条,劳务输出1.9万人,其中张刘村610人有三分之一是通过政府提供对接的劳务信息就业的。”
  商州区人社局工作人员林高宏介绍,不仅如此,各地还充分利用“秦云就业”线上平台,村民用手机注册登录,就可直接查看就业相关政策和招聘信息,也可报名参加相关技能培训。
  “信息是垂直、双向互换的,形成了一条顺畅的劳务信息链条,非常方便。”林高宏说。
  目前,全市建成8个县级和98个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整个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服务贴心 温暖民心
  今年年初,元宵节还没过,柞水县瓦房口镇阳坡村七组村民饶桂珍就收到了工厂发来的复工信息,她看着手机,想着多地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犯了愁:“去吧,疫情还没消散,坐车再倒车让人担心。不去吧,坐在家里没有收入,也是熬煎。”
  县上人力资源公司的一通电话给饶桂珍吃了颗“定心丸”。“电话通知我们,县上统一包车,专门送我们务工的人,不用我们来回倒车,直接就送到厂门口了。”饶桂珍高兴地说,“我的工作也是县上就业部门和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给介绍的,本以为今年要自己出行,没想到不仅有专车,在出发前,人社局还给大家联系了免费的核酸检测、赠送了防疫和生活物品。”
  “服务真的很贴心,让人心里感动。”饶桂珍说。
  “我县以苏陕协作为突破口,依托人力资源公司,发挥人力资源配置作用,为农村劳动力开辟了就业通道,尤其是我们与浙江、江苏等地达成协作,为50岁左右的大龄工开拓了渠道,破解了年龄限制的务工难题。”柞水县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春巧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做好劳务输出保障服务,为推动就业打好基础。仅2月24日一天,洛南县就有5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相关部门给定制的免费务工专车,从县上出发分赴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务工。
  洛南县人社局就业股工作人员赵鹏介绍,截至3月8日,今年以来洛南县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2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8万多个,开通“点对点”务工专车43辆,“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1400多人次,转移就业4.2万多人。
  组织各人力资源公司、村级劳务服务站下乡上门,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送岗位、送信息、送政策服务只是“春风行动”劳务输出环节中的第一步,实施“点对点”一站式专车输送,实现务工人员有组织输出是中间的重要一环,而做好务工人员后续的生产生活保障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为务工人员赠送人身保险、提供外出务工法律援助和权益保障,为就业形势稳定提供了坚强支撑。”吴春巧说,“为了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柞水县还在劳务输出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农民工流动党支部和劳务招商站,从各个方面为务工人员做好服务。另外,还有两家人力资源机构工作人员在企业驻厂办公,全面做好跟踪服务活动,竭力解决务工人员在企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打造品牌 提升价值
  品牌是质量、技术、信誉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劳务品牌代表着特定劳务群体的劳务质量和水平,也代表着该群体的一种整体形象,意味着一定劳务价值和特定的承诺。和其他品牌一样,劳务品牌也有吸引功能、增值功能、凝聚功能等特殊作用。”在市人社局从事多年就业工作的方宪遵说,“目前,我市劳务品牌根据构建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发型的投亲靠友式发展、政府主导型劳务中介、培训机构和企业主导型。”
  “山阳建筑”就是在时间的检验中绽放光芒、逐渐成为县级劳务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由此为县上转移就业带来了红利。
  山阳县人社局就业股工作人员赵琳介绍,山阳劳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是由一批能人——老一代建筑“领头人”和新一代建筑“领头雁”带起来的,他们发挥大企业带小企业、能人大户带群众的作用,带领乡亲们走南闯北搞建筑、搞劳务,不仅提高了村民家庭经济收入,还加快了县上实施乡村振兴的步伐。
  天竺山镇三官殿村村民胡仁俭早些年从干木工起家,慢慢地积累经验和技术能力,后来接到的活越来越大,他就开始带着村民包工程、干项目,一带十、十传百,他们的工队逐渐有了名气,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于是他成立了公司,专门做起装修装饰、房地产等生意。
  “我们公司的工人大多是咱山阳县的,我们带动从事建筑工作的人有2000多人。”在胡仁俭公司上班的职工徐佳告诉记者。
  “我们村是有名的‘富人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村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多,而且大多是技术工,出门找活就不愁,有一二百人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高坝店镇过风楼村党支部书记孙三柱说起村上的建筑队很是自豪:“村上有建筑业带头人8人,注册成立的建筑类公司有4个,还有几个人在大企业的项目部上班,靠着这些优势资源,全村七八百人都在从事建筑业。”
  这种自发形成的劳务品牌,让“山阳建筑”走出县域,在劳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话语权。
  山阳县人社局就业股工作人员赵琳说:“目前,山阳县建筑从业人员有4.25万多人,占全县转移就业的42%,人均年收入4.5万元。山阳县还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省建筑业强县和建筑劳务输出示范县等称号。”
  不同于山阳县自发形成的品牌,镇安县是依据市场需求,通过政府引导,着力打造“镇安月嫂”劳务品牌。目前,镇安县从事月嫂行业的人员有500多人。
  “近年来,我县以全面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劳动技能、推进县域特色劳务品牌输出多元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就业新路径,通过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将服务优、技能强、素质高的全能型‘镇安月嫂’推向了市场,为加快高质量就业进程注入了新活力。”镇安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王义博说,“下一步,县上将培训1000名‘镇安月嫂’,以满足优质家政市场的需求,让更多的群众走出大山,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管是自发型还是政府主导型劳务品牌,方宪遵认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劳务输出想要走得更稳健、更长远,培育打造劳品牌是关键。他说:“近年来,为了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我市十分重视劳务品牌建设,‘山阳建筑’等劳务品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我市务工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约有10.8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20.3%,其中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的有4.1万人,从业范围涉及建筑、采矿、制造、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物流、电子商务等20多个行业。
  “下一步,我们还应该持续发挥政府、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地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品牌的技术含量,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劳务品牌,竭力推动劳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宪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