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端午时节话屈原
贺绪林
文章字数:1584
  又是一年端午到,大街小巷飘满了粽子的清香。端午节吃粽子已是习俗,为啥单单要吃粽子?那就得从端午节说起。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余也以为是。
  史书记载,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年轻时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相当于副国级干部。任职期间,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贬谪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军四散溃逃,百姓流离失所。屈原目睹此情此景,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赛龙舟活动。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演变成吃粽子的习俗。
  用如今流行语说,屈原是个典型的官二代,且与皇室沾亲,但他更是位诗人,是位为楚国而生、为楚国而活的诗人。他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与无奈中度过,其诗不是用墨写就,而是饱蘸着血和泪挥洒而成的。他虽身遭贬谪,但心中却时时怀揣着家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依然担当着一个人臣的责任,探索着富国强兵之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艰辛困苦的生活,令他仰天长叹,流下了心酸的泪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尽管如此,他还是锲而不舍地探索,希望能为楚国指引前路,这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的道路崎岖坎坷,布满荆棘,而他胸怀天下,从未抱怨命运多舛。
  然而这一切,又怎奈何得了君王的疏远与抛弃,真情难敌谗言啊!
  今天我们读其诗,总是能清清楚楚听见一位爱国臣子一遍遍的哭诉,一遍遍的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夕阳荒原中,临水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遥想当年,苍凉寂寞不安的心情,无法诉说的愤懑与苦闷,令诗人情何以堪!
  楚地多水,汨罗幽深。可怜的三闾大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来到汨罗江边。那天是五月初五,天气阴霾,夏雨如鞭,江水沧浪,狂风吹散了三闾大夫的长发,大雨打湿了他的布衣长衫。心安之处在何方?诗人长叹一声,吟哦道:“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没有易水送别的豪情,没有乌江自刎的悲壮,却是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呐喊!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没有丝毫的犹豫,愤然纵身一跳,瞬间,汨罗江的波涛为诗人汹涌澎湃,随后滚滚东去……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从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和形象就镌刻在楚国百姓心目中,且他的灵魂得到了洗涤和超度,他的气节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一跳,诗人永远定格在了五月初五,而五月初五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
  这一跳,扬起了一个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成为永恒!
  两千多年过去,滔滔东去的汨罗江水可曾记得当年的三闾大夫?江水有声:不会忘记!不会忘记!
  如今,端午已是一个节日的代名词,还有多少人去解读它的意义?也许认为这就是一个节日,去庆祝去欢度;去吃那包得精致、美味可口的粽子;去品尝它的好与坏以及店家的特色,而似乎忘记了节日的来历和意义。当然,更多的人知道这个节日是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可能也只是如此而已。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又到了吃粽子、划旱船、赛龙舟的时节。当我们划旱船、赛龙舟,品尝甜美的粽子时,不要忘记汨罗江深处那颗孤独寂寞的灵魂,那双执着求索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