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银花镇 以产业先行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王倩 李敏
文章字数:3985
    △飞鼠的粪便是一种药材,飞鼠养殖已成我市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树脂瓦绿色环保、防火、隔音、耐腐蚀,可以定制,安装方便。

    ▽陕西千里足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袜子供不应求,已销往东南亚多个国家。

    鸽子蛋口感比较细嫩、爽滑,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可观。

    银花传统手工挂面现已成了山阳的一张名片

  初夏的山阳县银花镇满目葱茏,处处皆景。
  “你没发现村道里打牌消遣和闲逛的人少了?那是人都忙着哩,都有事干。”随行的银花镇干部随口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人都在忙啥?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过程中,这个小镇的人们靠什么谋生?有啥致富秘方?
  “我们银花,现在名副其实,各个村都有挣钱门路,兜里的‘银子’越装越满,谁心里不乐开花,这光景谁不喜欢。”5月24日,银花镇寺北沟村村民朱金锁见到有人进院,匆忙停下分拣飞鼠粪便的活。他说话时表情丰富,一笑起来深深浅浅的皱纹就爬上了面庞,说到好日子就忍不住地笑。
  “其实挣钱的门路,就是一项项产业的壮大。不管是小飞鼠、小袜子,还是手工挂面、传统酿酒,这都是实实在在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还有那蛋鸽、树脂瓦都非常有潜力,市场效益非常可观。”银花镇党委书记陈维林一语道破群众心里乐的奥秘。
  陈维林说,镇上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一乡村振兴的根本,按照“特色优势+差异发展”思路,持续在产业发展上下狠功、出实招,尤其是今年全市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后,银花镇以抓党建促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培育鼓励“头雁”和能人大户创新创业,持续优化传统产业,深入挖掘潜能产业,引进绿色产业,让银花镇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
  创品牌 传统产业亮起来
  每天忙完村上的事务,张艺熳还要挤时间去挂面厂转一转,确保每天生产的挂面产量和质量双达标。
  张艺熳家和银花镇大多数人家一样,老早就开始做手工挂面。“银花挂面历史悠久,但多年来一直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农户各做各卖,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一定的高质量品牌效应,挂面的价格也受市场影响较大。”27岁的张艺熳是银花镇上店子村村委会副主任,也是家中新一代手工挂面传承人,同时还是银花挂面厂的负责人。
  银花出好挂面,是因为银花出挂面能人。为了提高银花挂面的市场地位,在张艺熳还是学生时期,他的父亲就率先在村上成立了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把农户吸纳进来,为农户做技术指导,提高挂面制作水平,统一收购,集中销售。
  “合作社的成立,让手工挂面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的转变。一片雪花也许没有力量,但是千万片雪花抱在一起就成了大雪球,那能量就是翻倍的。”银花镇干部赵永博说,目前镇上有2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在严要求、高标准下,银花手工挂面好吃的名声越传越广。
  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张艺熳在镇上的鼓励下,接手了镇政府引资在银花社区建成的标准化挂面生产工厂。“镇上给我免了一年租金,还协助我提升改造厂房,现在的工厂有生产间、包装区、晾晒区,还有特产展示厅。”作为新一代挂面传承人,张艺熳有自己的经营之道,他认为好品质还需要响亮的品牌来传播,应该尽最大努力争取银花挂面的市场话语权,于是成立了陕西天栋缘食品有限公司,申请“商山银花”商标,打造“优质手工挂面”品牌,融合线下和线上模式,实现多渠道销售。
  “现在我们所有的生产都按照标准流程和要求来,生产的挂面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进入市场前都会进行质量把控。品质好自然受欢迎,市场上消费者就认咱这牌子,零售价10元一斤,产品不愁卖。”张艺熳介绍,在品牌效应下,销量更高了,效益更好了,挂面厂平均日产挂面2吨,年销售额约1000万元。
  “传统产业更要注重做优做精作响,银花手工挂面现在已经成了山阳的一张名片。”陈维林介绍,目前,银花挂面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商山银花”系列手工空心挂面荣获陕西省优质挂面称号,全镇申请的挂面商标有3个,合作社有2家,300多户群众发展挂面产业,有85人在挂面厂务工,实现了稳定增收。
  银花不仅有做挂面的传统,酿酒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我们家三代人都会酿酒,但是一直没有尝试做大,也很少有效益。”上店子社区居民杨建民家从爷爷辈就开始酿酒,但都是小打小闹,改变发生在杨建民身上。
  为了将酿酒的手艺和技术传承下来,做了多年房地产生意的杨建民在2016年成立丰竺酒业有限公司,开始在“酒场”开拓新的天地。建基地、买灌装机、挖酒窖,办执照、申请商标、开门店,从去年开始,丰竺窖藏酒正式进入市场。“我们这是玉米高粱酒,年产白酒有五六万斤。”杨建民说,上市后效益还不错,一年下来收益约50万元。
  酒厂建在镇上的移民搬迁小区旁,自厂子建起后,居民陈双才就开始了“下楼上班,上楼回家”的日子。“我主要负责拌糟和上甑,这些技术以前自己酿酒时学过,没想到凭借这老手艺,让我一月还能挣4000元钱。”陈双才笑着说。
  善挖掘 潜力产业活起来
  5月24日,记者在上店子社区的树脂瓦厂厂房里看到,一片片造型美观、轻巧别致的新型屋面瓦——合成树脂瓦让人眼前一亮。
  “树脂瓦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它绿色环保、防火、隔音、耐腐蚀,最主要的是相比传统瓦片,树脂瓦可以根据房子的大小定做,成品出来后直接上房安装,非常方便快捷。”树脂瓦厂负责人杨长富非常自豪,他几年前在寻找商机时,一下就相中了树脂瓦这一产业。
  “做产业,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要能看到长远的潜力。”杨长富介绍,近几年,为了给乡亲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各级政府不断以优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正逐渐成为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源。
  正是看中了树脂瓦的潜力,三年前,杨长富和朋友到西安、四川等地考察,了解树脂瓦生产技术和市场前景。回来后,两人联合成立了商山金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树脂瓦。
  “这树脂瓦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效益好得很。我们在这做活,几乎天天都有订单。”在树脂瓦厂上班的居民李秀芳说,以前当农民整天在地里刨食,现在镇上厂子多了,农民也当上了工人,领上了工资。“一月挣2000多块钱,够日常花销,还不耽误家务和地里活。”李秀芳说起现在的惬意日子,眉眼里都是笑。
  “咱这树脂瓦厂是山阳县第一家,拿目前形势来看,这个产业确实是抓住了市场需求的缺口,最重要的是,它不但效益高,而且环保无污染,未来很有发展前景。”杨长富说,目前,树脂瓦厂年产量约70万延米,年产值近1000万元。
  有潜能的产业一定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记者站在银花河向两边看去,青山一座连着一座。银花镇党委书记陈维林指着远处的山坡说:“那绿色就是财富,背靠青山,我们就要会用山,让‘青山’变‘金山’。”他介绍,近两年,镇上立足当地林地适作区面积大、土壤结构优良等特点,在不破坏林地生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地价值空间,通过争取项目支持、政府统一采购种苗等方式,大力发展万亩连翘产业园。产业园按照“政府主导推进、村社负责实施、群众管护受益”的方式,牢牢将群众镶在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上。
  目光长远才能行稳致远。“到现在,我镇已完成连翘建园6000多亩,带动800多户群众发展这一产业。按照近几年连翘的市场行情,估计连翘建园3年期可实现亩收入1000元,5年期可实现亩收入1500元。”镇上干部范卫宏对连翘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引进来 特色产业兴起来
  银花镇在谋发展的道路上,不仅善于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更能走出去学技术,请回来好项目。
  “我们搞产业,不能被眼前所局限,要敢于把优秀企业和绿色项目引回来,以一带十,这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陈维林说,近两年,银花镇大力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组建银花镇招商小分队,面向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地区,扎实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
  位于银花社区的陕西千里足纺织有限公司就是镇上引回来的企业。该厂负责人范先永在浙江一家织袜厂务工多年,积累了一定技术、人脉和积蓄,就在他寻找合适投资地的时候,镇上联系上了他,鼓励他回乡创业。
  “在外漂泊了多年,也想为家乡做点事,就下决心回来了。”范先永说,镇上为他提供了厂房,并免了半年租金,2021年,袜子厂正式投产运营。
  “上个月工资领了4600元,做梦也没想到在门跟前还能挣这么多钱。”银花社区居民王娜满脸欢喜地说,之前,她一直在家照顾孩子上学,去年8月织袜厂开业招工时,她担心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做不来袜子,不敢报名。在镇上干部的动员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了厂,经过几天培训,很快掌握了做袜子的技能。
  范先永介绍,目前,工厂月生产袜子约100万双,产值1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还有一部分出口到越南、菲律宾、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现在看来,回乡创业这个决定太好了,单是公司用工就有60多人,人均年增收有3万多元。”范先永说,下一步,公司计划增加生产线至20条,预计增加织袜机到300台,届时将带动200多户家庭就业。
  请回一个企业,带富一方百姓。和范先永回乡办厂子不同的是,五色沟村村民周忠山抓住苏陕协作机遇,从南京引进蛋鸽,搞起了蛋鸽养殖。
  周忠山以前是货车司机,干运输多年后,手上有了一定积蓄,心里却感到空落落的。“常年在外头跑,家里也顾不上,随着年龄增长,人就变得格外恋家。”当选了村委会副主任后,周忠山彻底放弃了运输行业,回家谋生路。去年,恰巧有苏陕协作资金支持,再加上镇上多次鼓励和动员,周忠山投资建设养殖场,一次性从南京购回5000多只蛋鸽。
  “我们当地没人养过蛋鸽,说实话,开始时,我心里没底,多亏了镇上帮助我协调解决土地流转,带我多次到南京考察学习,我才有了勇气。”周忠山在南京技术员的指导下,很快就学会了蛋鸽的养殖技术,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疫,使蛋鸽养殖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蛋鸽的引进,让银花镇实现了蛋鸽养殖业从无到有的转变。一年下来,周忠山有20多万元的收益,养殖蛋鸽前景广阔。每年,他向五色沟村集体分红5万元,村上将用于发放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等。
  “此外,蛋鸽厂每年还为30户脱贫户每户分红500元。政府的好政策给了我支持,我肯定要尽最大努力干好蛋鸽养殖,争取让更多群众一起享受红利。”周忠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