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茅坪的蝶变
文\冀林 辛恒卫 图\王 磊
文章字数:1775
今日茅坪镇


 美丽乡村

  镇安县茅坪回族镇,地处鄂陕两省镇(安)、郧(西)、旬(阳)三县接合部。过去,这里山大沟深、信息闭塞、饮水奇缺、交通不便,居住在这里的回汉族群众一直过着穷苦的日子。
  近年来,在党的脱贫攻坚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全镇上下鼓足干劲,乘势而为,做活生态、产业、乡风三篇文章,着力改善居住环境,发展致富产业,厚植文明乡风优势,成了镇安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样板。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初夏时节,笔者走进秦岭深处的镇安县茅坪回族镇茅坪村,一片片绿树将村庄掩映其中,一条条水泥路格外整洁,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景观长廊依山建造,青年们在田间劳作,老人们在文化广场旁的大树下乘凉,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田园图。
  “过去,村里到处都是柴草、粪堆,凌乱得很。现在绿化好了,环境美了,还修建了文化广场,感觉村里和城里一个样。”茅坪村回族村民安庆新一边乘凉一边乐呵呵地说。
  茅坪村优美的生活环境,只是茅坪回族镇村容村貌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茅坪回族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厕所革命、易地移民搬迁为切入点,拆除“空心房”和危旧墙,清除了2100多吨建筑垃圾,采取项目争、财政补、群众筹的办法,整合资金近千万元,硬化道路,新建村组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场、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全镇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2014年以来,该镇先后5次把居住在高山上的2870多名回汉族群众搬迁到了统一规划的集中搬迁点,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回汉族群众携手创造幸福生活
  茅坪村今年40多岁的回族妇女马平香,平常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去年5月,村里建成了木耳产业基地,马平香早早报了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现在她已经成了生产能手。在木耳基地上班之余,马平香还负责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工作,这是村里为她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我们见到马平香时,她刚从黄龙洞沟风景长廊清理完垃圾,一边抹着头上的汗珠,一边笑着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庄稼人又不怕吃苦,只要勤快些,日子肯定能过好。”
  在离木耳基地不远的地方,就是盛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据当地家家户户种植洋芋的传统优势,头脑灵活的回族村民马明良继承了老一辈人的手工制粉手艺,带动村民创办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制作手工洋芋粉条带动回汉族群众致富的脱贫路。“手工粉条韧性好,口感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去年,我们生产的粉条早已销售一空。仅加工粉条一项,每户村民年收入就在4000元以上。”马明良介绍。
  通过不断尝试,目前茅坪回族镇的富民产业已初具雏形,粉条、木耳、酿酒、牛肉加工等合作社达到30个,为1000多名回汉族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照顾家庭、务作农活、打工挣钱“三不误”,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感也提升了。
  革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乡风
  从“十谢共产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前几年,茅坪回族镇以“四在农家”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中药材、养殖业、乡村旅游,改变镇容镇貌,让回汉族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茅坪回族镇以“生活美百姓富”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风文明,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镌刻在广大回汉族群众心上的铮铮誓言。
  在茅坪,基层社会治理有两大创新——“村管家”和“红白理事会”。
  发端于茅坪回族镇红光村的“村管家”,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如今,这个创新之举已经在全镇推广,以乡贤村“五老”为基础推选“村管家”32名,构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层治理模式。
  同样得到群众积极拥护的还有“红白理事会”,全镇组建红白喜事志愿服务队10个,全面推行红白喜事备案、“红黑”榜等机制,革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乡风。
  当年,红光村老支书王永余带领回汉族群众治坡造田,让人们吃饱饭;如今,安吉现、王东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带领村民共建美丽乡村。
  五星村三组村民蔡克珍日子刚有好转,丈夫吴胜有却因打香椿从树上摔下来不幸致残。在县畜牧中心帮扶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引导、支持下,她重拾生活的信心,将房屋修缮一新,在房前屋后整理出了小菜园和小果园,还在村上的香椿加工合作社打零工,一边挣钱一边照顾丈夫。
  镇党委书记马辉表示,未来茅坪回族镇将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回汉族农民,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建设镇安最美“民族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