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任 庆 云 与《商 略》
雷家炳
文章字数:2831
  近年来,有关任庆云的资料多见于报端,其中最为详细的,莫过于“泉水叮咚响不断”先生的《商洛志书第一人》。然而,同其他资料一样,文中只有“任庆云,字怀南,少时随父,身居府衙,拜名师,终就博综经籍子史,尤长诗赋之能力,正德八年(1513)中举,任陕州知州。至仕回乡,首撰商州第一志《商略》”的简短记载,不仅其生平不详,其“官至陕州知州”亦属不实,尤其是将撰写《商略·商南县集》末序《跋》的朱朝弼,讹为了撰写《商略》末序《跋》之人来看,对于任庆云编纂《商略》之详情亦不够了解。
  笔者在对《商略·商南县集》的点注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对任庆云生平、事迹及其与《商略》之渊源进行了考证,以供读者明鉴。
  任庆云的籍贯、生平与社会关系
  据有关史料记载,任庆云,字怀南,商州东秀里(今商州区刘湾街办)人。其祖籍为陕西京兆三原县,元末明初,其祖自三原碑石村迁商定居。曾祖父任亨,明举人,曾任齐东(今山东邹平县一部分)县丞。父任经,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举人,先任山东莱州通判,以清廉著称升任兖州府(今山东兖州区)同知。其爷爷任英因儿子任经之功亦被貤恩封府同知。其叔任纶,字廷绶,成化中领新设商南县衙阴阳学符印,兵部主事蔡拭《赠训述任廷绶序》中称“盖知道义得家承之”。
  任庆云少时随父,身居府衙,拜名师,终就“博综经籍子史,尤长诗赋之长”。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中举,“游太学十年取进士不得”,后官教谕之职,“乙未(公元1535年)之春,坐谗解印”,至仕回乡,撰《商略》,另著有《怀南漫稿》四卷、《拟宫词》一卷、《艺赞》一卷。
  从其《消暑赋》中“乙未之春(公元1535年),坐谗解印”“怀南子本梄岩谷,谀入泥塗”以及“年过四十便西归”“天涯南北几重阳,千里商云是故乡……”等诗句即可推算出,任庆云生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正德八年(公元1513),他18岁中举。后入国子监,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尚在上太学。后官任教谕,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春,因遭谗言诽谤获罪而解印绶,去职还乡,自谓“胜比风流陶靖节,归来三迳赋沧桑”,而著《商略》。其自称“郡人”,通政司右通政马理称其“任君”,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童承叙和知州刘承学皆称其“怀南任子”,知县李鸿渐则称其“乡大夫任公”。
  任庆云实为学官教谕之职,而非“官至陕州知州”
  首先,从其《送陈州王子虞夫之任商南序》中“王子虞夫举于乡,与余同游太学十年,取进士不得。惟銓部欲守令惟其人,以虞夫往”之记载看,王舜民系河南陈州人,嘉靖八年(公元1529)由举人任商南县令,说明此时34岁的任庆云仍在国子监太学读书。
  其次,从其《泮宫夜话诗序》中“吾于商南得嚮道交三焉,学谕陈子,自明山来;学训陈子,自定远来;学训张子,自常德来,皆以明经分教商南。温乎其客,属乎其声。益丽泽荷,蒹葭如平生欢。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之记载看,即与之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显属同官为教谕无疑。陈厚,四川定远县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由监生任商南县教谕。陈应禛,四川雅州名山县人,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由举人任商南县教谕。张琪,湖广常德府人,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公元1531-1541年)由监生任商南县教谕。即明其嚮道为教谕。
  其三,与其同游太学十年取进士不得的王舜民,尚且才被吏部破格提任商南知县,而未选中的任庆云怎会任知州了呢?何况古时,只有殿试为进士方可任知县,凡未取进士的太学监生,惯例皆任教谕、训导等学官之类,哪有任知州的可能?况且经考,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陕州知州系闫奉在任,而陕州历年知州名录中并无任庆云其人。
  任庆云与《商略》之渊源
  任庆云为“商洛志书第一人”,言不为过。然而,关于任庆云编纂《商略》之详情,诸多述说不一,且又混乱不清。笔者对《商略·商南县集》注疏后,方得以理清其来龙去脉。
  首先,任庆云系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系乙未年)春,坐馋解印而回归商州故里,首撰《商略》得成。明代学者童承叙为之《序》曰:“怀南任子,义重桑梓,恒念念于志,思绳往而牖来,远稽于坟典,博采于谱牒,咨询于故老,参订于儒绅,数月而志成,更名曰《商略》。谓举商之大略也。属予序之首简……公而信,断而裁,纪录而考以便也,往存而鉴自诏也。商民其永赖乎!”
  童承叙,字汉臣,一字士畴,明代湖北沔城漕河人,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进士,学者、史学家、文学家,长于诗和古文,嘉靖皇帝老师。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请准归籍,不久病逝。所撰《沔阳志》与康海的《武功志》、王九思的《鄠县志》被誉为“海内三名志”,著有《内方集》。可见此《序》系其离职前之作。
  其次,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丙申),陕西布政司右参议萧廷杰抚治商洛道时,“谓商为关西大郡,当有以传其文献。于是取任庆云《商略》参校更定,而成是编。”再从明代文学家康海“序”中“笔虽秉于任氏,而斟酌损益一出于萧子”与“明兴百六十有八年”之记载,即可知其刻印于嘉靖十五年,即任庆云回归故里的第二年。此为商洛历史上第一部《志》书,后散失而未见其刻本与稿本,只有《序》文存世。
  其三、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辛亥),山东寿光刘承学“复自晋如商”任知州,“暇日乃取怀南任子《商略》细观而考之”,大加赞赏,叹曰:“是诚足徵也已!”即思其任临洮府通判时创辑《河州志》之举,遂在任庆云《商略》之原体格基础上益损兴革,同时,命下属各县修志以附,翌年(公元1552年)纂修商志得成,仍用《商略》之名并作序。又咨请任庆云订正后,“乃遂授诸梓”。在“板录楮印”之际,刘承学又邀正德进士、明代文学家、《陕西通志》总纂、商山书院山长马理为之作序。刊本首为《州志》,次为下属镇安、洛南、山阳、商南四邑之《志》(集)”,各分《地理》《建置》《学校》《典礼》《官师》《选举》《人士》《杂述》八卷,被誉为“龙图秦志,明简而瑰”。从马理《序》中“爰有刘侯,咨于任君。矢志协力,扬兰抉芸。萃而笔之,旁及丝棼。溯而豋之,极于典坟”之句即可明其原委。
  其后,因兵燹匪患与战乱连年,商州城居多次被毁,《商略》绝迹已久,唯有序文传世。后据天一阁藏书索引,发现台湾故宫博物馆尚藏有《商略·商南县集》绝版孤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将其影印件引回馆藏。1983年11月,我们从北京将其影印件复印了回来。
  从这部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由时任知县“李鸿渐创辑、任庆云重编”的《商略·商南县集》序文中“郡公龙洋翁(刘承学)修郡志,将以下邑附也。鸿渐于是役也……而商南之志终焉。……于是,质诸郡公,曰‘可矣’!乃又咨请乡大夫任公订正而后传焉”,以及教谕朱朝弼末序《跋》中“朝弼始承郡公龙洋老先生命,编商南县志。首谕以贵实、贵备,足惩、足劝。朝弼仰而叹曰:是欲信诸远,传诸后,不愧诗书之所称……朝弼奉命,惶惧庸劣弗称,乃率诸生远求博采,摭拾往事,强成是帙上之。公乃亲为披阅,删其舛戾,正其条格,事核词简。与初意令既犹不足,仍命朝弼参订而益之,更考诸故典,访诸耆议,复得其一二以成是编。再上,曰‘可矣’。乃因授诸梓”之记载,更加明确其来龙去脉,亦可见《商略》中的《商略·商南县集》系由时任商南县教谕的新乡朱朝弼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