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企业建在家门口 不出村子挣薪金
本报通讯员 张 宏 陈丰产
文章字数:1461
  仲夏时节,在山阳县户家塬镇牛耳川社区,陕西德润康医药科技产业园区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两边山坡青翠欲滴,园区车间机声隆隆。今年63岁的郑启明激动地说:“几年前这里还是干河沟,如今变成了农民‘取款’的‘工业银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郑启明是从副支书岗位上退下来的社区干部。说起干河滩变成现代工业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2012年,山阳县通过招商引进德润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润康)入驻牛耳川社区,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园区占地137亩,总投资5.16亿元,建设中药提取车间、保健品车间等标准化厂房18栋。
  本着土地集约、资源整合的理念,山阳县率先探索以商招商发展模式,依托园区建设平台和德润康保健品公司、植物提取公司在行业影响力,招商14家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相关联企业,形成一条闭环式产业链条。目前,园区落户企业达到16家。
  企业建在家门口,不出村子挣薪金。郑启明指着园区内两排整齐的厂房,掰指头算着账:“我们一家老小共11口人,3个人都在这里就业。我烧锅炉每月3600元,小儿子郑杰在万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设备,每月7000多元,女儿郑娜在化验室上班,每月3000多元。全家在园区一年能挣十五六万元工资呢!”
  在中医药产业园区,笔者看到生产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流水线履带输送着原料或半成品,工人身着工装,或熟练地操作机器,或装卸材料,或检验包装,一派繁忙景象。
  “我以前在工地上打工,收入也不稳定,自从德润康在社区建厂后,我就返乡就业,老板管吃管住,在工厂上班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每年还能收入四五万元。”正在给机器上料的胡松说。
  推行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带农联农,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实现增收,是山阳县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之一。
  今年,山阳县结合“三百四千”工程,以“三分、一站、一平台”为抓手,以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公司、能人大户、村级就业服务保障站四类带农务工为载体,实行按“人员年龄、劳动力界定、适合人群”进行分类,精准研判细分全县劳动力就业需求,组建就业服务保障站,建立精准就业务工动态监测平台,对劳动力实行点对点推送,力求做到“需求调查、岗位推送、人岗匹配、输送服务”四个精准就业服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牛耳川社区32岁的童虎山,已经是有5年工龄的车间工人,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提取车间班长,每月拿到6000多元薪金。
  “由一人就业,到家庭就业,县上的好政策解决了我家的实际困难。”童虎山感恩戴德地说,“今年政府介绍我母亲到园区做饭,每月工资2200元。说实在话,父母年龄大,孩子小,我又无技术,在家花销少,又能照顾上老人孩子,大好事啊。”
  牛耳川社区党支部书记朱菲感受颇深:几年前牛耳川一条街,老少扎堆谝闲传,如今只能看见几个老弱病残,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企业就业了。
  据了解,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户家塬镇19个村(社区)建成规范化药源基地1.2万亩,1300多户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稳定增收。
  德润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峰告诉笔者:“目前公司带动2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4.2万元以上。”
  企业落户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就业增收,而且还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与德润康并驾齐驱的还有意发养殖生态产业园、万亩标准化高端茶叶产业园、猕猴桃种植产业园等,将群众牢牢地镶嵌在增收产业链上。
  山青水碧六月天,绿浓红透户家塬。企业落地,产业升级,在政府、企业、农户协同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绿化、美化、亮化了村庄户院,广场舞、健身操等文娱活动丰富多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青山绿水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