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与一块石头对视
丹 影
文章字数:1414
  著名作家贾平凹爱好广泛,除把读书、写作视为生命外,对书画和收藏同样感兴趣。他的藏品中不但有书画、陶罐等,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石头。那些石头是有灵性有故事的生命体,往往不经意间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生命感悟。正是他的这一慧眼与过识,才有了如《丑石》那样经典作品的问世。
  在先生故居里,还有块鲜为人知的石头。
  辛丑年仲秋,正值国庆放假期间,父母回丹凤故地重游,我们在万湾农家乐用完午餐,径直来到棣花景区参观。对父亲来说,棣花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地方。早年在丹凤工作期间,无论是在文化局还是在党史办任职,棣花都让他流连忘返。这里是贾平凹的故乡,当年由于共同的爱好,一次偶然的邂逅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了莫逆之交。这样,平凹每每从西安回到棣花,都邀请父亲到他家煮酒畅谈。而且,这里的二郎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文化局负责管辖,对于它的开发与保护,作为文化局的负责人,父亲经常来这里检查与监督。由此,棣花的山形地貌、风土人情便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没想到在他卸任20多年后的今天,棣花被开发成商於古道上一个耀眼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让他这个耄耋之年的老顽童心向往之。于是,我陪着父母沿西部花都行至清风街,父亲迫不及待地要去贾平凹故居,他要好好瞻仰一番平凹之父——贾彦春老先生的遗像,看看平凹文学艺术馆的修缮与布置。当父亲走进故居的时候,很快就被平凹弟弟再娃认了出来,一句“老屈叔”将时间拉回到20多年前。
  再娃拉着父亲的手走进堂屋,这间坐北向南的屋子面貌焕然一新,但开间大小、坐落方向却没有变,长在堂屋门前的那棵老梨树还是当年的样子。父亲向老先生的遗像深深鞠了一躬,仔细地端详照片上慈祥而熟悉的面孔。
  从堂屋里出来,再娃陪着父亲,在修缮一新的平凹故居里转了一圈后,来到那棵梨树下,他向父亲叙说了院内的修缮情况,说着说着话题便落在了那块石头上。
  那是一块并不怎么起眼的石头,表面光滑,呈青灰色长条形,是从李玉海先生的院子里搬来的。
  再娃的话令人纳闷,李玉海院子里的一块石头,怎么能与贾家扯上干系?
  原来,李玉海是丹凤金盆一带的大财东,是丹凤的开明人士。由于家庭富有,住房宽裕,便经常接纳一些进步人士。战争年代,因邻近长坪公路,李玉海家便成了陕南游击队过往歇脚的地方。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丹凤、商县一带的地方反动武装十分猖獗。为了彻底扫除反动势力,由蔡兴运团长率领的军队驻扎在李玉海家院子里。
  1952年春季的一天,即将临盆的贾母从棣花来到李家,与身为蔡团长妻子的姐姐商量坐月子事宜。眼看着就要生了,贾父还在乡下忙着教书,不能回家照看她。姐姐见此情形,便将妹妹留在团部住下来。贾母刚住下没几天,平凹便出生了。
  县上打造棣花古镇文化旅游景点时,平凹故居修缮中,平凹从西安回到棣花老家,一番打量后总觉得屋子少了点什么。虽然他在老房子里生活了几十年,这里却不是他真正的出生之地。想到这,平凹便将自己的心思告知了弟弟。于是,由弟弟出面,经与李家后人协商,这块并不起眼的石头,便从李家住进了贾家。从此与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朝夕相处,也正是有了这块石头,使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底蕴更加深厚,内涵更加丰富。
  听了再娃的叙说,我径直来到那块石头前,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它,体悟着再娃的良苦用心。一瞬间,我似乎看到了那块石头在对着我微笑,也听到了那块石头的窃窃私语:嗨,朋友,我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能成为这里的展品,我十分荣幸!
  从那甜甜的微笑和低语里,我咂摸出了贾平凹朴实、低调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