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法官镇 做强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 赵 倩
文章字数:1765
    村民在艾草种植基地收割艾草

    游客在秦岭原乡游玩

    村民在茶园采茶

  近年来,山阳县法官镇立足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特色产业结硕果
  6月26日,笔者来到法官镇法官庙村原生态艾草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艾草在微风中摇摆,淡淡的艾草香沁人心脾。
  “这几天正是艾草的收割期,我们一共20多人,每人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法官庙村村民熊加才喝了一口水,擦了擦额头的汗,又驾驶着收割机,穿梭在艾草田里。
  不远处,有的群众挥动镰刀割艾草,有的群众在翻晒艾草,整个田野一片忙碌的景象。
  “咱们法官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特别适合种植艾草。今年气温升得比较迟,大概能收三茬,每亩地能收入三四千元!”丹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文根说。
  2020年,法官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丹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法官庙村投资建设了1300亩原生态艾草基地和800平方米的艾草加工厂、艾产品体验馆。
  “丹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年每亩650元的价格流转了群众的闲置土地,农户能收租金,每天还有80元到150元的务工收入,由此带动村民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法官庙村党支部书记杨伟笑着说。
  近年来,法官镇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一群众致富增收的“牛鼻子”,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新发展核桃2万亩、茶叶1万亩、中药材8000亩、香菇基地5000平方米,形成了户均核桃3亩、茶叶2亩、中药材1亩“长中短”结合的“321”产业发展格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上台阶
  连日来,村民朱成宝一家趁着晴好天气,忙着晾晒今年收获的小麦。
  “今年种了4亩麦子,前几天都用机械收割到家了。这几天天气好,晾晒晾晒就可以装仓入库了。之前,我们加入了鑫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它统一提供种子,政府还免费给大家发防治小麦条锈病的药,还有技术员经常过来指导,我们种粮的积极性就特别高!”朱成宝说。
  去年以来,法官镇联合县农技中心、鑫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举办小麦穗期“一喷三防”现场会等,不断增强群众种粮的积极性。
  “群众知道了小麦的科学种植与管理,为夺取全镇夏粮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法官镇农综站负责人陈文斌说。
  为了增加农户收入,法官镇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利用现有土地种植大豆、玉米、油菜、芝麻等农作物。为减轻农户负担,镇上统一为农户提供种子。同时,企业签订收购协议,统一以市场价回收,为群众发展粮食作物吃下了“定心丸”。
  据统计,2021年冬季,全镇种植小麦5700多亩。目前,全镇春播大豆734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0多亩。镇上及时指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群众增产增收明显。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丹山源农业科技园项目落地生根,加速产业成链成群,努力将每一农户镶嵌在我们的产业链上,让他们稳步增收致富。”法官镇镇长黄铭说。
  文旅融合展新貌
  “再拍一张!这个茶山太漂亮了,穿上这个衣服,感觉自己真的是一个采茶的小姑娘。”正在游玩的游客小楠兴奋地说。
  法官镇大寺庙村天竺源产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里,梯田错落有致,茶树整齐划一。月亮湾茶庄里,刚泡开的新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路两边争相开放的玫瑰、迎风摇曳的格桑花……吸引着游客观光打卡、拍照留念。
  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体验,法官镇在做好茶产业的同时,结合整流域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过境高速路、黄漫路、法延路沿线民居墙面改造提升、绿化美化,重点打造瑞君生态观光园、丹山源产业观光园、高山茶叶观光园,正在开展镇区商铺立面改造、茶文化主题餐厅打造,加快建设生态停车场和山宿居、姚家院子民宿,全力推进法官镇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法官镇已种植茶叶1万多亩,游客来到法官镇,可以品尝特色产品,观赏田园风光,也可在附近体验茶叶采摘、露营烧烤、亲子互动等体验活动。
  “依托月亮湾、荷塘、梯田的生态环境和跃进渠的红色资源,以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为背景,聚焦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小镇目标,多举措加速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茶叶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宝藏’,倾力把法官镇打造成城镇、旅游、产业、生态、文化‘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旅游特色名镇。”法官镇党委书记雷丹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