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在柞水(下)
南晓文
文章字数:6180
凤凰镇老街。1937年2月8日,红七十四师1700多人在凤凰镇街进行了军民联欢。春节过后,第六团仍留驻凤凰镇街,第四团开赴镇安县城,特委、军政委员会率第五团进驻柞水石镇街。

石镇街今貌。1937年春节后,红七十四师特委、军政委员会率第五团进驻柞水石镇街进行整训,对连排干部进行了短期轮训。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各个派别之间本来存在着的矛盾和斗争迅速激化。亲日派何应钦乘机掌握了国民党的军事大权,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牺牲蒋介石以便取而代之。他们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大规模调动兵力,向西安逼近,扬言“要炸平西安”。全国形势急剧紧张起来。
  中共中央全面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和发展前途,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之邀,派去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代表团,从陕北赶赴西安协助解决西安事变问题。周恩来等到达西安后,按照中共中央“给张学良、杨虎城以军事上、政治上的实际援助,使之彻底实现西安发动的抗日主张”和“切实准备‘讨伐军’进攻的防御战,给‘讨伐军’以严重的打击,促其反省的方针”,与东北军、西北军共同协商,由杨虎城主持,组成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三方面的联军,并拟定了具体的作战纲领。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商洛地区是西安东南的重要门户,也是国民党亲日派由中原地区进攻西安必经的交通要道之一。在阻止亲日派进攻、保卫西安、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战略部署中,这一战略要地的防御安排至关重要。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就利用他的权力向商洛的柞水、镇安、山阳、洛南选派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县长,领导抗日救亡工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治斗争是以军事斗争做后盾的。由于原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曾在鄂豫陕边特别是商洛地区活动过,对这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三方协定,调由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等部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南下商洛,协同友军作战。1936年12月中旬,红十五军团从甘肃甜水堡、宁夏盐池地区出发,1937年1月15日进至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商县地区。
  在调遣红十五军团南下商洛的同时,周恩来命令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蓝田县灞龙庙一带活动的中央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停止活动,原地待命,等候中共中央的指示。
  1936年12月20日,即周恩来同志到西安的第4天,中共中央立即派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西安事变前派往杨虎城部队工作的李涛,带领干部10多人,携带电台,从西安出发与红七十四师联系。21日晚,在蓝田县张家坪与前来迎接的红七十四师联络科长接头。第二天,中共鄂豫陕特委在霸龙庙召开扩大会议,由李涛传达周恩来的指示,介绍西安事变的经过,讲解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传达中央关于联蒋抗日,一致对外,停止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会议决定,一面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一面按中央的指示进行改编。12月24日,成立了鄂豫陕边区军政委员会,郑位三任主席,李涛任副主席,统一指挥陕南的部队。红七十四师改编为抗日南路军,对内仍称红七十四师,军长陈先瑞,全军共1700多人。
  1937年1月,由红七十四师改编的抗日南路军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郑位三、陈先瑞、李涛率领下,向东开拔,进至灵宝、潼关间,履行三方联军拟定的作战纲领,阻止国民党亲日派入陕。同时,派特委常委方升普、曾焜带一个小团,到宁陕等地向何振亚领导的陕南抗日第一军、宋登贤率领的红七十四师补充团、中共宁佛周工委,传达中央新的指示精神。1937年1月22日,抗日南路军和红十五军团在商县城胜利会师,并归红十五军团指挥。
  红十五军团与抗日南路军会师商县,协同杨虎城派来的军队作战,震慑了原拟从商县一线进攻西安的国民党亲日派军队,制止了他们的军事进攻,从而有力地支援了东北军和西北军,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7年2月5日,红十五军团奉命撤离商县,北返甘肃庆阳整训,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当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虽已达成协议,但国共两党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蒋介石回南京后,又竭力歪曲西安事变真相,实行反革命两面派的伎俩,给和谈制造困难。为了巩固和发展西安事变的胜利成果,给国共两党谈判创造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在调动红十五军团撤离商县的同时,命令抗日南路军继续留在陕南苏区,按照新形势的斗争方针,就地开展活动。
  2月8日,抗日南路军对外复用红七十四师番号,奉命由商县城撤出,移防柞水、镇安两县。在此期间,在中共鄂豫陕特委和军政委员会的主持下,对红七十四师的领导做了调整,师长仍为陈先瑞,政委张明先,参谋长杨焕民,政治部主任吴东升,供给部长范铁民,卫生部政委李震远,原师政委李隆贵、副师长兼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刘鉴挺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师部辖3个团:第四军团团长王辉友,后为高兰桥,政委吴林焕;第五团团长孙光,政委罗明义,后为丁国钰;第六团团长汪世才,政委张培英,后为李书全。全师1700多人在凤凰镇街过春节,进行了军民联欢。春节后,第六团仍留驻凤凰镇街,第四团开赴镇安县城,特委、军政委员会率第五团进驻柞水石镇街。此时,部队主要任务是整训,对连排干部进行了短期轮训。特委和师部还派出工作队,深入群众之中,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开展了统战工作。
  红七十四师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始终注意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第一、第五分区部队到柞水后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主要做法是:对于国民党不予承认的地方武装,尽量争取其与我结成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统一战线;对于国民党的乡保武装和旧政权人士,立足于政治宣传,尽量争取其与我军暗通消息,互不侵犯,或建立两面政权,明可支应敌人,暗中为我军服务;团结社会各界士绅名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屡有恶迹的地方武装和反动分子,只要能改恶从善,不继续与人民为敌,就不再追究;对于参加革命者,给予信任和大胆使用。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不少国民党人士暗中积极为革命军队服务,在传递情报、掩护伤病员、筹集军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
  中共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热忱地与新上任的国民党柞水县县长贾志璞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救亡工作的开展。
  1937年2月12日,师长陈先瑞从镇安打电话给刚上任两天的国民党柞水县县长贾志璞,告诉他:按照西安联合抗日的协定,部队移防镇柞,要求协助安排。贾志璞立即对一些心怀疑虑、准备逃跑的士绅名流进行解释,并做好迎接红军的准备。13日、14日,由师长陈先瑞、政委张明先等率领的红七十四师师部和两个团陆续到达柞水,师部和第五团驻扎在柞水县城南5里的重镇石嘴子,第六团进驻通往镇安的要道石瓮子。15日,贾志璞在柞水县城召开欢迎红军大会,国民党柞水县政府的全体职员和保安大队全部出席了会议。红七十四师参谋长杨焕民率领着一支英姿勃勃的红军队伍,唱着革命歌曲进了柞水县城。由县政府组织的欢迎队伍,锣鼓喧天,口号频起,在小小的柞水县城,其热烈场面胜似佳节。贾志璞县长热诚激昂地致欢迎辞,在讲到“拥护抗日主张,团结起来抗日”时,竟热泪盈眶,带头欢呼。杨焕民参谋长在讲话时,对贾志璞县长领导下的柞水县政府拥护抗日主张、以精诚之精神与红军合作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宣读了红军的“抗日宣言书”。会后,贾志璞县长释放了前任县长关押的7名政治犯,其中5名是被俘红军战士。贾志璞的这一行动,在柞水引起了震动。17日,陈先瑞师长派杨焕民参谋长到县政府邀请贾志璞到石嘴子师部驻地赴宴。傍晚,贾志璞回县城后,向县政府职员及士绅讲述了红军的热情款待和真诚态度,使大家消除了对红军的疑虑。19日,贾志璞在县政府设宴,回敬红军领导人,地方士绅名流作陪。在此期间,贾志璞不断致电省政府,争取粮食物资和各项款项,并向县城士绅、各个乡保下达购粮通知,解决红军部队粮秣与费用的困难。红七十四师与国民党柞水县政府的友好往来与密切合作,揭开了柞水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使柞水成为争取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楷模之地。
  1937年2月20日,红七十四师同国民党柞水县政府联合在县城东门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共商抗日事宜。会上,红七十四师参谋长杨焕民代表部队宣讲了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政策;县长贾志璞代表县政府讲话,表示拥护红军主张,要求县政府及各界人士与抗日部队精诚合作,一致抗日。同时,在红七十四师政治部地方科科长程宗寿的具体指导下,大会宣布成立柞水县抗日救国联合会。大会选举前不久被县政府释放出狱的知名人士徐冠三任抗日救国会主任,白少文、张鸿钧、沈俊卿、李连卿、党国屏、徐能一为委员。抗日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地方抗日宣传工作,积极为抗日军队和抗日前线筹粮筹物,动员广大青年参军。
  2月下旬,红七十四师和贾志璞带领抗日救国会委员到各区组建抗日救国会分会,其组建情况是:中区抗日救国会分会由沈承德负责:东区抗日救国会分会由蔡先庭负责;南区抗日救国会分会由成汉池负责;西区抗日救国会分会由肖新朝负责;北区抗日救国会分会由蔡升堂负责。
  各级抗日救国会组织成立之后,在全县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活动,县政府还成立了粮秣代购处,积极为抗日部队筹粮筹物。2月21日,县长贾志璞召开第一次县政府会议,邀请抗日救国会成员和各界人士参加,共同研究柞水抗日军队粮秣供应问题。经商议,驻军粮秣均由各区承担,保障供给,并由粮秣代购处负责收购各区交来的粮食物资。为了确保部队粮秣供应,县长贾志璞多次下函和发布训令,要求各区按时送交物资,以保证部队供应。2月底,因交通不便,红七十四师将第四、第六两个团分别移驻营盘、蔡玉窑,以减轻县城压力和各区运粮之困难。
  抗日救国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各界人士的抗日救国热情,广大群众积极为抗日部队捐粮捐款。到4月初,共给部队筹玉米3700斤、大米1000斤、银圆1200块、肥猪53头、腊肉3500斤。同时,广大青壮年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先后有潘克银、刘新林、詹绪荣、柯玉平、潘克炎等4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红七十四师奉命离开柞水以后,柞水县抗日救国会进一步扩大组织,紧密配合县政府和各区、保发动群众,继续给抗日前线输送人员和捐款、捐物,直到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随着抗日救国形势的不断发展,加之镇安、柞水在粮秣供应和运输方面的困难,红七十四师于1937年4月奉命撤出柞水苏区,移驻长安县大峪口进行整训。这时,全师人数已达2100多人。
  6月,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鄂豫陕军政委员会主席郑位三奉命调回延安,中共鄂豫陕特委和军政委员会撤销。在延安,毛泽东亲自召见郑位三,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中共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执行中央政策,实现战略转变的历史贡献。
  1937年年底,毛泽东在接见陈先瑞时作了高度评价:“你们在陕南干得好,国民党动用大量军队进攻你们,你们不但没垮,反而发展壮大了。主力红军在西边行动,你们在东边闹华山,配合得好啊!你们保存了2000多人的力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8月25日《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红七十四师奉命从大峪口开赴三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留守处,参加抗日战争。
  柞水苏区人民对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把帮助红军、参加红军视为无上光荣的义务,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一起参军的动人景象。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青壮年群众踊跃参军。从1935年1月5日红二十五军入柞,红四方面军掉队伤员明道和带领10多个放牛娃参加红军起,到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在大峪口接受150名柞水“儿童兵”止,柞水有1500多人参加了红军。在积极参加主力红军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地方人民武装组织,鄂陕第三路游击师在红岩寺初成立时,只有200多人,后来发展到700多人;区、乡苏维埃游击队、抗捐军、赤卫队加起来共有2000多人。由于在苏区内既有一直同国民党正规军作战的主力红军,又有一支同当地反动民团、保甲力量作战的地方人民武装,根据地的游击战争真正成了广泛的人民战争。
  柞水的红岩寺、九华山和马尚鞍,建有红二十五军后方医院,许多贫困农民的家庭成了医院的“病房”,许多大娘、大嫂成了后方医院的护士。红二十五军初到红岩寺时,留下伤病员30多名,在蔡玉窑、文公岭、九间房等大小战斗中400多人负伤,都先后在后方医院治疗,康复归队。山阳袁家沟口战斗结束后,仅庙沟就住红军伤员90多人,杜家沟住伤员30多人。柞水红岩寺是五星县的中心区域,群众基础好,加上山大林密,岩洞遍布,便于伤病员隐蔽藏身。在红军部队药品来源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通过地方商贾、进步绅士和其他关系从外地为部队购买西药和其他军需品。同时,当地药农和群众也积极为部队采挖中草药。当敌人疯狂“围剿”时,当地群众白天把伤病员背到深山密林藏起来,晚上又背回家。在生活极度困难时,群众把仅有的玉米糊汤煮山药送给伤病员吃。
  1935年7月底,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方医院医护人员随军走后,仍有200多名伤病员留在群众家里,经过精心养护痊愈后,都归入了红七十四师。
  在红二十五军和鄂陕第三、第四路游击队以及红七十四师的历次战争中,柞水苏区人民在战地动员和勤务工作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前,坚壁清野、侦察敌情、封锁消息;战时,为部队搞运输,抬担架、送水送饭;战后,安置、护养伤病员,帮助打扫战场。红岩寺区苏维埃政府还积极组织地方戏班子为部队进行文艺演出。妇女们积极为红军做鞋袜、缝衣服。这一切工作,对于红军夺取战斗胜利,发展和巩固革命根据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柞水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长征进入陕南后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东连山阳、商县,南与镇安相连,西与宁陕毗邻,北接长安、蓝田,共同构成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镇柞苏区。当时柞水苏区辖地23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从1935年1月初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进入柞水县境内起,到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离开柞水,共经历两年零4个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柞水革命斗争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
  柞水苏区与镇安苏区统称为“镇柞苏区”,这在当时就被鄂豫陕省委正式认定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与腹地,含山阳县西部。1935年5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通讯》指出:“我们又企图吸入敌力于东南方向,然后突围西方镇柞苏区,消灭他先来之部队。”
  1935年7月17日,鄂豫陕省委代书记吴焕先在《关于建立鄂豫陕苏区工作情况和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我们又企图吸引敌力于东南方向,然后突围向西方镇柞苏区,消灭他先之单个部队。”
  对于柞水苏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和苏区人民的革命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1986年12月,原鄂陕特委书记、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的郭述申作了“发扬镇柞苏区光荣传统,争取四化建设的更大胜利”的题词。1988年4月24日,原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委、顾问陈先瑞访问柞水时说:“红岩寺这个地方,是三路游击师活动的地方,五星县委就设在这里,你们这里是老区,老区的老区。”并挥毫写下“柞水人民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红七十四师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题词。1991年4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题词:“柞水人民为创建鄂豫陕边区作出了重大贡献。”上述史实表明,柞水苏区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柞水人民为创建和发展这块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