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准施策 稳中向好
——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简析
文章字数:2706
    2021年~2022年上半年全国、省、市社零增速情况 单位:%

  本报通讯员 李桃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随着一系列促消费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全市消费市场保持恢复向好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位居全省第5位。
  新能源类车销售旺盛
  消费市场承压增长。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12.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9和11.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5位,较2021年全年(全省第6位)位次上升1位,较2022年一季度(全省第3位)下降2位;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7.5亿元,同比增长20.4%,位居全省第3位,较2021年全年(全省第5位)位次上升2位,较2022年一季度(全省第1位)下降2位。
  流通支撑作用减弱。1~6月,全市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0.6%,拉动GDP增长0.0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0.9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2.1%;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同比下降0.1%。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3.9%,拉动GDP增长0.0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0.95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13.3%;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1.8%。
  乡村消费好于城镇。从消费区域看,全市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7.6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城区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4亿元,同比增长11.7%;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和城区市场0.8和1.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乡村市场的恢复性相对好于城镇市场,乡村消费品市场潜力仍然较足。
  零售快于餐饮增长。从消费形态看,全市餐饮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10.0%。商品零售90.6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高于餐饮收入2.4个百分点。其中限上企业实现餐饮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6.0%。限上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34.8亿元,同比增长20.8%。总体上看,批零业恢复情况相对较好,住餐行业易受疫情影响。
  多类商品增长较好。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23个主要商品类别中15类商品实现正增长。
  网络零售掀起热潮。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物流快递加快恢复,支持线上消费进一步加快,网络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0.5亿元,同比增长35.1%。
  石油制品类高速增长。受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4%,较上年全年提高30.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8个百分点。
  新能源类车销售旺盛。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1.9倍,较上年同期提高65.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8个百分点。
  销售模式需转型升级
  疫情导致居民消费信心明显不足。疫情造成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稳,对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活动都产生比较明显的制约。从经营商品大类来看,代表大众消费升级的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可选消费已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销售额分别下降10.6%和32.7%,已分别低于去年同期7.4和4.9个百分点;通信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销售明显受到电商和专卖店冲击,销售额分别下降34.6%和2.7%。
  供应链不畅对汽车销售影响较大。今年以来,国内疫情主要集中在汽车产业大省(吉林、上海),产业链承受较大压力,汽车芯片、部分零部件和热销车型供给出现短缺,加之物流受阻、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汽车消费潜力释放。上半年,全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0.7%,较去年同期回落23.3个百分点,拉低全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速1.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限上零售业增速31.1个百分点。
  部分重点企业拉低限上社零增速。上半年,全市零售额排名前40强企业(剔除石油类企业)实现零售额4.9亿元,占全市限上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为17.8%,同比仅增长10.1%,低于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速10.3个百分点。部分重点零售企业占比高、影响大,其增长乏力,拖累全市限上消费市场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7.5亿元,同比增长20.4%。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亟须加快。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电商产业改变了连锁零售业经营模式和销售格局,这种新业态更具低成本和规模经济优势,对实体商贸企业经营产生了较大冲击。全市限上商贸企业开展网络销售的仅占在库总数的7.6%,网络零售额仅占限上社零的1.3%,大多数限上企业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线上线下融合不足,盈利模式单一,市场转型升级发展较为缓慢等诸多问题。在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的今天,企业销售模式转型升级尤为必要。
  稳就业稳收入增信心
  优化“服务器”,加大就业扶持。收入决定消费,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经济影响,除了短期的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长远必须要稳就业。而保障居民就业和收入是有效推动消费恢复的基础,因此,要通过稳就业、稳收入重塑消费信心,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针对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人群多措并举扩大就业,通过招聘奖励、社保返还、稳岗补助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促进企业发挥吸纳就业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做实“大礼包”,繁荣消费市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陕西省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方案》和《商洛市稳经济促消费八条措施》,不断加大政策协调配合和落实力度,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快速恢复。延续各项社保减免和免征等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餐饮、住宿、旅游、影视等行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市场经营主体经营成本,减少经营压力。在符合疫情防控和不影响通行情况下,允许商贸企业(个体)有序开展户外促销经营。鼓励支持各大商超、餐饮、汽车等企业开展展销活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
  打好“组合拳”,推动有序经营。“培育”新企业,聚焦限上主体培育这一重点,深入落实《限额以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限上企业培育动态库,及时落实《商洛市“五上”企业激励奖励办法》,努力实现汽车类等细分行业升限工作“新突破”,用增量弥补存量不足。“扶持”老企业,深入推进“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把中小企业纾困解忧当作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定期与不定期调研相结合,倡导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经营人员面对面交流,及时掌握中小微企业的困难及诉求,因地制宜采取“一企一策”措施,在税费减免、招工用工、企业融资等方面继续给予更多政策帮助与支持。
  提升“软实力”,加强数字化建设。加快门店数字化升级,支持品牌骨干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广自助结算、扫码支付、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技术,积极发展“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经济”。鼓励更多商家发展线上业务,支持传统生鲜电商、超市、餐馆、旅游景点与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以“上”带“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推动全县网络销售市场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