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走 白 沟
商山行者
文章字数:2237
  说起来,这已是我3年来第6次走进白沟了。不知白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我,反正每来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白沟是商州区板桥镇上湾村的一个近乎封闭的小山村,我从南边的槐树村、程村上过,从西边的柳浪上过,从北边的五一村上过,从东边的罗山下去过。春季里来过,夏季里来过,冬季里也来过。在该村退休教师张德志的一系列美文的指引下,我先后走进箭沟垭、鹁鸽洞、堡子城、大樾树脚下,把所见所闻和历史故事都写遍了。
  沿着蜿蜒的道路爬上山顶,白沟小学映入眼帘。与前几次不同的是,院内刚刚进行了整修,房屋窗明几净,宫灯鲜红惹眼,木栅栏、藤椅彰显出浓浓的乡野风情。山墙的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白沟的五大景点,不用猜,这应该是张老师书写的。沿着菊花梁上分岔的水泥路下到沟底,来到最南边的张老师家门口,张老师热情地迎了上来。
  尽管初次见面,我们却一见如故。张老师中等身材,体型偏瘦,沉稳和善。他告诉我说,今年2月份就回老家居住了,在门前坎下地里种了西红柿、黄瓜、茄子、西瓜、西葫芦、青菜等。辞别喧嚣回乡下,种菜务果话桑麻,这不也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吗?
  堂屋落座,我和张老师攀谈起来。张老师与共和国同龄,年轻时历尽坎坷,在宁夏教书10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回到家乡任教,从商洛技工学校退休。
  多年来,张老师怀着浓浓的桑梓情怀,满腔热情地为家乡书写,为白沟的建设发展鼓与呼,先后出版了《白沟的传说》《难忘岁月》两本书,将家乡的自然景观、故事传说、风土人情娓娓道来,不少文章还发表在报刊上,使白沟成为无数文人、旅者向往的地方。
  张老师说,白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00多年前,张家先祖就来到这里,用两双麻鞋、两匹土布从姓白的人家换来整条山沟。从此,勤劳的张家人在这片幽静的山间小盆地上繁衍生息,从父子3人发展到上百户。
  白沟是块风水宝地,土层深厚,种啥长啥,满山遍野都是板栗树、橡树、杨树,林下各类药材多得数不清。我也知道,白沟还是块人杰地灵的地方,出了不少文化名人。
  不多时,张老师的家属把早饭端了上来,有土豆炒北瓜、锅盔馍和糊汤,让我们怪不好意思。张老师说,来到家里都是客,随便吃,家里常来客人,都吃过我家做的饭哩!
  一顿乡村风味的家常饭,吃得我们浑身舒坦,随后与张老师一起登上菊花梁。张老师说,白沟目前在家的都是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大片大片的良田荒芜了,怪可惜的。
  菊花梁上,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山的东边。为了打通这条水泥路,张老师想了很多办法,用坚韧和执着打动了有关部门的领导,终于在前年将道路硬化了。目前,从白沟到城里开车不过半个
  小时。这儿生态优美、空
  气清新、环境静谧,如果在射箭台下修几座房子,吸引城里人来此休闲度假,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老师说,这个地方原来叫火石梁,梁上有一个很大的土堆叫菊花墓,上面长满金银花,坟前有两棵大柳树。据他的大伯父说,坟里埋的是一个30岁的女人,名叫菊花,是从湖北逃婚来到这儿的。
  来白沟时,菊花和丈夫都只有20多岁,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就暂住在火神庙里。菊花年轻漂亮,心灵手巧,常帮邻家纺线织布做衣服。丈夫英俊帅气,也是个手艺人,帮助村里人烧木炭、烧砖瓦。村里人也喜欢他们,经常送好吃的或请他们到家里吃饭。
  第二年,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菊花夫妇在梁上盖了三间草房,又在大坡顶上开了几亩荒地,种上谷子,生活有了着落。后来,夫妇二人在梁上捶了个木炭窑,利用满山的橡子树烧木炭,再担到商州城里去卖,换回一些生活用品。
  抗战期间的一年冬天,菊花的丈夫去商州城里卖木炭,在黄沙岭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再也没有回来,家里只剩下菊花一个人,整天以泪洗面,艰难度日。有一年秋天,柿子红了,菊花上树夹柿子时掉下来,摔在一块大石头上,离开了人间。村上人都说好人多
  遭难,将她埋在火石梁上,火石梁从此改名菊花梁。1958年修梯田时,火神庙被拆掉了,菊花墓被挖了,两棵大柳树也被砍伐投入炼铁炉,从此菊花梁上只留下一段凄美的传说。
  张老师得知我们想去看大樾树,不顾年老体迈,顶着骄阳执意要给我们当向导。我们沿着山间的水泥路来到上塬,远远地望见了95岁的郝苗娃。
  老人身材干瘦,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十分健谈,胳膊和手指上还带着银镯子和金戒指,完全不像是世纪老人。听张老师说,她就是当年舍身救下大樾树的“女汉子”。
  1958年,水道河公社在黄沙岭底修建了炼铁炉,需要大量柴火,公社伐木队就到各生产队去砍伐树木。白沟山上的橡树、松树、柏树全被伐光了,最后要伐这棵大樾树。白沟人发现了,三三两两跑来劝阻,把大樾树围得水泄不通。伐木队的人舞起大斧,朝着树根就砍,刚砍了三斧,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位风风火火的妇女,张开双臂抱住大树,向砍树的人大喊:“你们要砍,先向我身上砍,我今天要与大树同归于尽!”伐木队的人见此情景,个个目瞪口呆,纷纷溜走了,大樾树躲过劫难,才活到今天。她就是时任白沟生产队妇女队长郝苗娃。
  郝苗娃目前有15个重孙,最大的14岁了,子孙后代省内外都有。
  来到大樾树下,树干4个人围起来才能合拢。听张老师说,经区林业局技术人员测量,树龄已经700多年了。目前树干高大,树枝苍劲,郁郁葱葱,只是很少结籽了。
  返回柏树垭,张老师又指着东方说,前面就是白岩子,带你们去看看吧。我们顺着羊肠小道下到半山腰,在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沿着林下崎岖的小径来到白岩子下面。眼前的白色石崖高数十米,坡度超过90度,半空还有两个石洞,张老师说,那是青蛇洞和白蛇洞。石岩上有一眼四季不竭的泉水,目前是整个白沟村民的饮用水源。
  在菊花梁上,我们与张老师依依告别。张老师说,板栗成熟的季节,一定来这里拾板栗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