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汗水浇铸安全出行幸福路
本报记者 李 亮
文章字数:1306
  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沪陕高速、水阳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开通大大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效率,而在这些便利的背后,则是无数建设者默默地付出。他们跋山涉水、风吹日晒,用双脚丈量土地,用汗水和心血打造出一条条人民安全出行的幸福路。
  张锋就是其中的一员。2004年,他来到市交通设计院上班,成为一名技术测量员。刚到单位不久,张锋就接到任务,由他负责组建设计院第一批测量队伍。
  5人的测量队伍组建后,就迎来了第一个严峻的考验,到西藏完成那曲至班戈110公里路的测量工作,由他担任勘察测量组负责人。西藏地区海拔高,他们首先要克服缺氧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有的队员出现恶心、呼吸急促等症状,张锋一边照顾队友,一边确保测量工作如期开展。有一次,在外作业测量过程中,他们开车经过戈壁滩,车辆陷到了沼泽地里,步行了10多里才找到藏民家,借了三轮车和木板,把车拉了出来。“西藏地域宽阔,常常会经过无人区,一连十几天都要住帐篷,吃方便面。最担心的还是刮风下雨,雨水流进帐篷,聚到床底下,像睡在河里,条件十分艰苦。”张锋欣慰地说,“无论条件多艰苦,但最终我们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
  2016年,张锋参与了水阳高速的测量工作。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他和团队一连40多天都待在工地。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他们凌晨4点多起床,5点就已到工作路段,每隔20米放一个点位,公路两边每个点位都要放到,每天下来步行30多里路,中午最热时休息一下,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多。
  “路平的地方放线比较容易,但若遇到隧道口,进度就会慢许多。”张锋告诉记者,隧道口常常在半山腰,他们要在没有路的情况下,穿过荆棘密布的树林,有时候还会遇到蛇、野猪之类,为了不被划伤,都穿着厚厚的迷彩服,汗水吧嗒吧嗒从额头上流下来,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浸透。遇到挖方边坡段,就更为艰难,要爬到更高的地方才能把点位放出来。
  在地形复杂的地方放线,会更加费时间,有时候一个据点看上去直线距离不足百米,但是要走过去常常需要半天时间。“去年,我参与了丹宁高速的测量工作,那是在丹凤县土门出口,因为要建4条匝道,基本占据了整个山头。为了把每个点位都走到,测量人员围绕整座山转了好几圈,在这一处测量就耗费了4天时间,工人还都是加班加点。”张锋说。
  对测量员而言,不能走的路也得走,再难爬的山也得爬,他们会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一次,张锋下山时,因为没有可走的路,他就踩到山边上,结果土比较松,踩空之后顺着山坡滑下去50多米高,为了保护仪器,一只手被磨出血,裤子后面也烂了个洞,腿也受伤了。“就跟‘坐火车’一样,还没反应上来,哗就下去了,等反应过来,才有一丝后怕。”
  令张锋庆幸的是,近年来,在市交通运输局的领导下,设计院把为人民打造安全出行的幸福路作为目标,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测量设备更新。他们的测量仪器已由原来的经纬仪、水准仪等发展到现在的移动GPS、无人机,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测量效率,为交通建设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数据。
  “测量就是工程的‘眼睛’,必须做到精准无误,要有吃苦和奉献精神,要保持热爱,要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回想起十几年的测量生涯,张锋眼神坚毅,信心满怀,“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路通人和百业兴,是我们每一个交通人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