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奋楫十年结硕果 风劲潮涌再扬帆
——党的十八大以来柞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文章字数:7068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

    青山环抱、白云悠悠的牛背梁月亮垭

    紧靠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营盘镇朱家湾大平地移民小区

    美丽乡村里的高端民宿

    金米村木耳迎来丰收采摘季

    水阳高速交通大动脉

    宁商外贸服饰加工车间

    金米村柞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门户区

    中博木耳菌包生产加工厂生产一线

  十年时光,于浩荡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柞水的发展进程中,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年栉风沐雨,奋斗历程使人难忘;十年硕果盈枝,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十年奋进征程,重彩书写华章;十年砥砺前行,发展再续辉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福祉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柞水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强基础各项工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县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迈入新征程。
  脱贫攻坚硕果累累 乡村振兴号角嘹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柞水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一笔一笔绘制成恢宏壮美的画卷。
  金米村位于秦岭腹地的柞水县小岭镇,多年前是一个藏在深山里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金米金米,却是要金无金,要米没米,土地少,技能人才少,村民文化程度低,人均收入低,基础设施条件差,让这个小村庄的百姓常年和贫穷捆绑在一起,“金米”这两个字更是寄托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2015年,金米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1.85%,如何破解脱贫难题?柞水县将目光投向特色产业。2017年开始,柞水县提出“立足资源、面向市场,科技支撑、政策扶持,党建引领、主体参与”的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发展木耳1万亩、1亿袋,实现产量5000吨、产值3亿元,将“小木耳”做成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2019年,金米村开始种植第一茬木耳,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镇村干部也开始动员贫困群众发展木耳产业,56岁的村民王极东就是受益者之一。
  “当时我家里很不好,老伴得了胃癌,孩子还在上大学,家里欠了一屁股外债。”王极东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镇、村干部劝他承包大棚种植木耳,村上免费提供大棚、菌袋和技术指导,销售也不用操心。当年,他种植的两棚木耳收入了4万元。2020年,他通过发展木耳、板栗、核桃、中药材等产业,收入了6万元。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踏过金米村整洁的村道,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详细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认真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并亲切与村民交谈,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发展木耳产业持续增收,金米村188户553名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小木耳办成大产业带动全村人增收致富。路宽了、房新了,休闲长廊里各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翻新修缮后的村庄大变样……现在的金米村,产业兴了,群众富了,村庄美了,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金米村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十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底线任务,全县干部驻村包户、倾力帮扶、连续作战,把扶贫政策、脱贫措施送到千家万户,全县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3534户42579人稳定脱贫,历史性摆脱了绝对贫困。全县木耳产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持续做大做强,柞水木耳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十大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西川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柞水县脱贫攻坚工作获得省、市“五连优”,柞水县委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时间长轴,记录着夙兴夜寐抓脱贫的点滴;扶贫路上,印刻着众志成城奔小康的足迹。金秋的柞水大地,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幢幢美丽庭院错落有致,一座座产业基地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新房有了,保障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多了,脱贫户踏上小康之路,美丽乡村迈出振兴阔步。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柞水县将继续发展壮大木耳产业,因地制宜做优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扎实推进以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现代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农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十强村”和康养之都示范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发展步伐蹄疾步稳
  深秋时节,柞水县各大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机盎然、如火如荼的场景,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施工,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孕育。
  走进柞水县曹坪镇窑镇社区的玉窑木耳菌包生产基地,只见工厂内一袋袋被加工好的木耳菌包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被产出来,工人忙碌地加紧分拣菌包。目前,该生产线已建成菌包自动化生产线1条,生产木耳菌包1200万袋。
  在柞水县营盘镇的云山湖森林康养度假区项目建设现场,首先看到的是一栋栋精致美观的“小洋楼”,搬入这里的群众正忙着收拾房前屋后的卫生。在安沟内的项目建设核心区,只见大型机械挥舞铁臂进行坝体施工,戴着安全帽的建设者来回穿梭,有的捆绑钢筋、有的搬运建材、有的焊接钢材……一派火热的景象。
  “开工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专班攻坚作用,督促各方按时间节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柞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孟如意说,云山湖森林康养度假区项目是全市“双九”重点产业项目之一,也是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集生态旅游、健康运动、森林康养、保健康复、温泉疗养、商业服务为一体。
  发展是第一要务,重大项目建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柞水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矢志推动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谋划了一批占地少、效益高、前景广,具有支撑性、承接性、插销式和延链补链项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招大引强、招新聚优,同步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和项目建设“大比武”活动,对已签约项目分类建立管理台账,持续跟进项目要素保障;对已建成项目则持续做好项目跟踪、企业服务工作,促进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对在建项目实行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定时限“四定”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快速建成。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全力协助企业做好规划选址、安评环评、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在全县开展“百人帮百企”活动,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政策,一些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等问题也顺利得以解决。
  十年来,全县生产总值达76.54亿元,年均增长5.7%,是“十二五”末的1.45倍,柞水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44.70亿元增至2021年的97.27亿元。绿色矿山建设加快推进,非矿工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9.5%,盘龙药业通过IPO绿色通道成功上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0.6%,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2.2%、18.2%,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柞水县荣获西北首个国际慢城荣誉称号。全县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等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5:62.8:27.7优化为10.1:49.3:40.6,柞水县两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
  厚植生态环保底色 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柞水县认真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营盘林场植被覆盖率高、长势好,风吹过掀起层层绿浪。山上野生动物也很多,但那会儿,大家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了经营任务,工人们铆足了劲儿伐木头。为了多卖钱,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把幼树也砍伐了,超指标砍伐现象严重。”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周恒一边回忆当年林场伐木的场景,一边感慨地说。
  数十年伐木,非但没有大赚一笔,反而由于经营不善欠下了数百万元的债务。
  “经济上的负债是其次,真正让我们还不起的是生态上的欠账。”周恒说,“多年的‘皆伐’让山林受损严重,遇到下雨很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以前偷偷砍松树,早上5点拎着斧头上山,忙到晚上10点多,一天最多能赚40块钱。”朱家湾村村民李友胜说,多年前的朱家湾村由于耕地少,又没有其他致富门路,村里人穷得叮当响,有的人只能选择偷伐、偷采、偷猎,而过度的偷伐、偷采、偷猎对当地自然生态破坏很严重,每到夏秋季节,泥石流和洪灾更是“家常便饭”。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包括陕西在内的多个地区陆续颁布了禁伐令。伐木的活儿没了,为了维持生计,林场负责人周恒从上级争取来造林项目,仅2004年一年,林场就完成造林近3万亩,获得了不少补贴和奖励。靠着植树,林场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攒下了数百万元。经过几年努力,柞水县的宜林地都种上了树,还发展起了生态旅游,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园,带动了附近朱家湾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让村里的乡亲受益匪浅。
  2007年,朱家湾村谁家里有辆自行车,就是村上的“大户”。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里人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商店、饭馆……收入不断增加。现在,村里很多人都买了小轿车。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炎炎夏日,很多地方都酷暑难熬的时候,柞水有一个地方,却是名副其实的避暑天堂。富有特色的石板房,处处盛开的蔷薇花,掩映在房前屋后茂密的绿植,清澈的河水,仿佛让人走进了世外桃源,这里就是柞水县终南山寨景区。每到夏季,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呼吸着清新空气,享受着丝丝凉风,品尝着特色农家小吃,人们卸下平日忙碌的“包袱”,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慢时光”。
  “在小镇建设期,我们以建设用工带动就业,实现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据统计,建设期共带动当地群众18180人就业,人均增收9000元,其中贫困群众2206人。运营期,小镇内的峡谷运动乐园、民俗村(孵化基地)公司面向社会招聘员工125人,解决县内就业人员98人,其中贫困群众就业7人,公司就业员工年收入由原来的人均不足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人均收入3万元。”柞水终南山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国博说。
  十年间,柞水县文旅产业跨越发展充分显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年来,柞水县围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人文体验“四大特色文化旅游区”,全力抓好高A级景区创建和涉游项目建设,创新推出一批“文旅+”“体旅+”“农旅+”等新业态,开发一批山水游、民俗游、红色游等特色体验产品,打造秦岭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以柞水县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为依托,建成了一套集旅游资源监测、运营商数据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网络游客分析、假日运营监测、应急指挥调度等为一体的柞水县旅游大数据中心。把农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创新实施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的旅游“四联”模式,以探索“山区旅游综合治理型”模式为目标,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要产业,以乡村游统筹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多点分布的旅游景区、覆盖全域的乡村旅游、广泛延伸融合的产业链条,把群众直接或间接嵌入旅游产业链,以此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建成西川休闲农业观光园“木耳小镇”、金米农业产业园、花锦苑新型农业综合体等一批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打造了阳坡院子等一批享誉省内外的柞水民宿集群式品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柞水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旅游业发展工作,在做好防疫的同时,让游客错峰入园,限制最大游客量,既保证了游客的生命健康,又保证了旅游业的发展。十年来,柞水旅游年接待人数由2012年的372.98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832.13万人次。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强调:“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柞水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县上专门出台了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坚决遏制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把每年的4月20日确定为“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常态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行动。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拳惩治工矿企业及生产生活污水偷排偷放、河道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抓好固体废弃物管理。认真落实“双碳”“双控”政策,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十年来,全县实施生态项目64个,营造林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3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达330天以上,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双达标”,主要环境监测指标稳居全市前列,柞水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生态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
  城乡蝶变满目新景 群众幸福近在咫尺
  崭新的指示牌,随处可见的种满绿植的花坛,平坦整洁的沥青道路,干净整洁的墙体……让人不敢相信,这还是曾经的柞水县西新街。
  西新街是柞水县传统商业集中区,昔日老旧建筑林立,布局凌乱,道路破损,环境较为脏乱。为了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柞水县广泛吸纳群众意见,狠下决心,启动实施“两拆一提升”行动,拆除违建54处1900平方米,拆除临街老旧防盗网400多个,拆除各类线杆30多根、表箱170多个。
  “以前也修修补补,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是老街彻底大变样,环境变美了,咱们心情也变好了!”日前,站在西新街,耳边不时传来过往行人的称赞声。
  初秋时节,漫步于柞水县临河路新修的休闲步道上,湛蓝的天空映衬着一河碧水,阳光透过河边柳叶的缝隙洒在人身上,舒适和惬意并存。步道上,健身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长椅上休憩的人们在悠闲地聊天,孩童们打闹的欢声笑语不时传入耳中……人们在这里畅享“绿色、生态、休闲”健身之旅,纷纷为“康养之城”的新发展点赞。
  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破旧凌乱的马路。
  近年来,柞水县按照“以水润城、以绿造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把打造城区休闲健身步道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民生“里子”,扮靓城市“面子”,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城市痛点难点问题。
  “建设城区休闲健身步道,是让市民一出家门就有安全便捷的健身场所,缓解了两岸人车拥堵、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柞水县住建局负责人黄国政介绍,2021年,柞水县委、县政府把这一民生工程作为重头戏,经专家论证、规划、设计,历经11个月,建成了北至小王家沟口、南至石镇大桥,两岸总长5954.09米,采取悬架结构型式外挑宽3.3米的休闲人行道,并铺装塑胶步道、安装扁钢栏杆,新建和改造12座跨河桥梁、33座休息亭、56个出入口,使城市形象有了质的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只是柞水县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往日平静的生活,在与疫情抗击的两年时间里,为群众无私服务的核酸采样医务人员,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红马甲志愿者、守护交通卡口的公安民警和党员干部,都彰显了柞水县干群一心、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守护全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信心和决心。柞水县牢固树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理念,全面落实落细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特别是在2021年年末西安市发生重大疫情的严峻形势下,第一时间启动联防联控机制,立即进入紧急状态,果断采取有力措施,不仅守住了“外防输入”底线,还圆满完成了省、市外送人员集中隔离工作。与此同时,县上选派了多批医务骨干、流调人员、公安民警驰援西安,为全省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年来,柞水县坚持真心实意惠民生,每年把新增财力的82%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尽心尽力办好为民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522元、10304元,年均增长7.7%、9%。城区一幼新校区、城区实验学校、县医院住院楼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相继实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达标率100%,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全面完成,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七连涨”,荣获“国家级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省级创业型城市”“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等荣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县上凝聚合力抓好城乡建设,县城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有序实施,城区供气供暖、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投入运营,城区面积由2015年的6.5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坚持城乡共建,重点镇辐射能力显著增强,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电网改造率、通村道路通达率均达100%。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营盘镇荣获“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朱家湾村被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金米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柞水县不断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县“七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圆满收官,成功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柞水县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连续3年荣获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县、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军政军民团结局面更加巩固,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称号。
  十年磨一剑,自当锋芒毕露;任重而道远,更须快马加鞭。辉煌可期,唯有踔厉奋发;荣光毕现,更须笃行不怠。柞水全县上下正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把非凡十年的辉煌成绩当作今天的起点,再接再厉,奋勇前行,以实干担当在“三高三区”新柞水跑道上按下“快进键”,以优异成绩在推动商洛高质量发展中探新路、作表率。
  策划:陈晓琴 组稿:张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