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乡愁守望中昂首奔向振兴路
——商南县二郎庙村创建村史馆破题乡村文化振兴纪实
文章字数:2817

美丽、宜居的二郎庙村

 村史馆让村子人气旺起来

 村史馆民俗文化展室

村上的茶园

新建的水杂果产业园

 二郎庙村村史馆
  本报记者 费 翔 韩 露 通讯员 代绪刚
  300年前,地处商南县金丝峡镇武关河下游的先民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聚族而居,开荒种地,但肆虐的洪水一次又一次地撕碎了他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先民不得不修建了一座二郎庙,以祈求神灵护佑苍生。尽管如此,幸福的生活距离他们仍然非常遥远。
  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村民们不屈不挠、埋头苦干,终于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
  今天,1500多名二郎庙群众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昂首阔步奔向新时代。
  搭建一座从乡愁守望到乡村振兴的精神文化之桥,二郎庙村史馆便应运而生。
  建一座村史馆,汇聚村民“传家宝”
  虎年的春节刚过,武关河畔的二郎庙村,山桃早已相继盛开。
  2月7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二郎庙村委会二楼的办公室里,30多个人像山上的桃花一样笑容灿烂,他们在谈论着同一个话题——修建二郎庙村史馆。“修建村史馆是大好事,要把二郎庙村民埋头苦干、战天斗地的70年历史记载下来,让后辈们记住并发扬光大。”老党员王登说完,村民汪从来接过话题:“村史馆建好后,要让我们能经常进去看看,让群众留住乡愁。”商洛日报社驻村第一书记马泽平认真地记录着大家的发言。
  围绕村史馆建设,村民们这样踊跃讨论,已不是第一次。去年7月,商洛市新一轮乡村振兴帮扶开始,商洛日报社驻村工作队进驻后,调研发现二郎庙村属典型的秦楚文化交汇地,陕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深远,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抢救性挖掘保护农村历史文化、留住文化根脉极为迫切。工作队便和村两委就《二郎庙村史馆建设实施方案》,组织村里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多次研讨,吸收了村里乡贤能人提出的不少建议。
  有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帮扶单位商洛日报社从资金、人力、设计上对村史馆建设给予全面保障,并逐一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压实工作进度。驻村工作队利用2个月时间对当地老物件和文史资料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并形成16个章节3万多字的村史馆建设文案,收集、整理有价值老图片、老物件、旧书籍等共计300多份。
  建设村史馆也创造了一个凝聚群众合力的契机。为了项目顺利建设,村干部带头行动,免费向村上捐赠“传家宝”,群众也积极响应,纷纷捐献了200多件有价值的老物件。当地村民汪伍还主动将5间民房以很低的租金流转给村委会,作为二郎庙村史馆主体建筑。
  4月底,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二郎庙村村史馆终于建成,房屋整体充分保留土夯墙、黛青瓦、木椽梁的陕南民居风格,因地制宜划分为村史室、农耕文化室和民俗文化室3个展室。
  藏一馆村史,增添十分精气神
  5月1日,在商南县城定居多年的严海琴回乡探亲,当她推开二郎庙村史馆那两扇古色古香的大门时,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二郎庙村的时空隧道。在农耕文化展示室里,严海琴站在老织布机前,动情地告诉记者,她的太婆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织布能手,用织出的布匹去换粮食,才救活了她的奶奶,这才有了她。“村史馆面积不大,却存放着村里不少压箱底的‘宝贝’,带着漆痕的割漆篮、漆刀,还有陶罐、锄头、犁铧等古老的农具,它们都留有二郎庙村人的温度,每个物件背后都珍藏着老一代人的动人故事。”严海琴说。
  二郎庙村史馆不仅让当地群众找到了乡愁之“根”,也让群众在一馆“苦干劲”里,找到了乡村振兴之“魂”。村上通过村史馆展示王、杨、汪、孙“四大家族”的乡贤名人与其良好的家风家教,培养当地村民弘扬乡贤精神。村史馆里的老物件、新旧图片对比,充分展现着二郎庙村民数百年来沉淀的耕读传家、崇德向善、埋头苦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村两委还坚持建馆为民,积极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学生等入馆参观,把村史馆建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书屋”,以此涵养乡风文明,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今年6月4日,端午节期间,二郎庙村史馆里,12岁的村史馆公益讲解员、小村民嵇翔枚在老物件铁钻子旁,绘声绘色地说:“这个铁钻子是我们的祖辈用来修补铁锅时自创的工具,充分体现了二郎庙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我们将这些品质进行挖掘,和历史上二郎神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结合起来,就能浓缩二郎庙人‘勤俭持家、艰苦奋斗’8个字的本土精神,我们将在这个本土精神的陪伴下,走好乡村振兴路。”话语刚落,引来一片掌声。
  自2022年5月开馆以来,村上已先后组织了20多场次村民、学生参观活动,群众和游客自发前来参观达5000多人次。如今,二郎庙村史馆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阵地和网红打卡地。通过建设村史馆和相关文化载体,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村子更美了;邻里纠纷减少了,民风更淳朴了;好人好事更多了,村风更文明了;自主创业就业意识更强了,乡村振兴斗志上来了。
  亮一馆名片,激活几许新动能
  二郎庙村毗邻陕南唯一5A级景区金丝大峡谷,距核心景区只有15公里,碧水潺潺的武关河绕村而过,形成天然的太极湾,郁郁葱葱的湘子崖耸立在村子后面,景色迷人。2018年,二郎庙村被评为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发展乡村休闲游潜力巨大。
  为了推动创建村史馆破题乡村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整池水”,二郎庙村将村史馆与村档案馆、村方志馆、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结合起来,与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村史馆的文化价值,实现一馆多用,将村史馆打造成聚民心、暖人心的文化“加油站”。
  村上借助驻村帮扶单位商洛日报社的媒体宣传优势,把村史馆作为推介二郎庙村的窗口,以此讲好二郎庙村美丽宜居乡村好故事。帮扶单位先后联系省、市、县多家媒体对村史馆进行宣传,制作二郎庙村史馆宣传短视频50多个,吸引市内外20多名网红人士到村里采访,拍发短视频,最大限度地将乡音、乡情、历史变迁和产业振兴展现出来。通过宣传推介,村史馆里的展品“活”了起来,二郎庙村的人气“旺”了起来,良好的乡村形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村上还将村史馆的建设与秦岭山水乡村建设融合,与乡村休闲游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有效衔接,为赋能乡村振兴开创良好局面。借助村史馆建设契机,村上巧妙利用当地群众“古树底下拜干大”的古树文化,赋予300年皂角古树新时代文化内涵,打造出了“民心树”文化广场,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全民健身、农民丰收节、环境整治红黑榜评选等活动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谋发展”的正气新风。村史馆建成后,村上成功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打造了陕南茶馆和农家乐项目,传承当地的茶文化和金丝十三花饮食文化。村上还挖掘文化资源,利用火箭残骸落地二郎庙,开发出了卫星科普基地;利用现代香菇产业基地打造了食用菌采摘体验园;借助旅游人气,创建了二郎庙香菇、蜂蜜、花生油、手编草鞋等多个“农旅文”特色产业品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二郎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书晶告诉记者,二郎庙村将村史馆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正在撬动乡村文旅发展新引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带动群众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生活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