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位乡村教师的坚守
本报通讯员 朱家华 杨丽华
文章字数:1714
  坐落于镇安县高峰镇正河村的张家初级中学,群山环绕,绿水相伴。它接纳一茬又一茬大山中的孩子,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走出大山的学子。正是深深扎根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乡村教师默默奉献,这里成了一个成长的摇篮。毕业于张家初级中学又任教于张家初级中学的沈小玲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十几年来,她一路汗水一路芬芳,谱写了一位农村教师最质朴的乐章。
  心向往之 行则将至
  2002年,沈小玲师范毕业,恰逢国家取消分配政策,带着教师梦,她选择了当代教,每月150元的代教费没有让她放弃当初的选择。特别是在铁厂小学代教时,中途需要换乘班车,有时赶不上仅有的一趟班车,只得徒步15公里到校,而她从未迟到过。现在回想起来,沿途的风景仍在她记忆深处珍藏。
  代教期间,为了备好每节课,沈小玲一遍又一遍地学教材,教案写了一张又一张,白天又去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从听课学习到自己试讲,再请老师听课评课、前辈指正、校领导指导,和着无数次眼泪,沈小玲用坚守初心的执着,描绘了三尺讲台上的别样风光。
  利用休息时间,沈小玲坚持自学完成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习,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备考教师岗位。2005年,商洛市组织第二期事业单位招考,她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正式教师行列,被分配到张家初级中学,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爱心育人 静待花开
  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班主任,面对的大多是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单亲家庭。沈小玲深知学生只有亲其师,才可信其道。每年新生入学后,沈小玲总是在最短的时间了解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她认为,教育学生的第一步是要让他们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首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独立生活能力,然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为此,紧跟班级,跟紧学生是她的工作常态,教室里、宿舍里、餐厅里,随处可见沈小玲的身影,指导学生打扫卫生,教学生打饭洗碗,帮助学生叠被铺床……
  爱逃学的小娟家里沈小玲已经记不清去了多次,当小娟的父母都已放弃,她还在苦口婆心地劝导,像知心大姐一样疏导孩子的心理,劝她坚持完成学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娟如期完成了初中学业。中考前,小娟捧着一束鲜花送到她面前,沈小玲激动得泪眼蒙眬。
  患有先天残疾的小茜是班级里最大的学生,七年级的时候她已满16岁,父亲身患残疾且年岁已高,母亲是精神病患者,居住在离校近4小时路程的偏远地区,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小茜一直活在自卑的阴影里。为了帮助小茜建立自信,沈小玲像妈妈一样给她洗头发、剪头发、洗衣服,甚至周末把她带回自己家里,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希望她能学会勇敢,逐步建立自信。
  匆匆三年又三年,沈小玲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获得学校及家长好评,她也被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潜心钻研 笃行致远
  “课堂要有特色,思考要有深度,要让学生从探索中获得启迪”。多年来,沈小玲就是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自己的创新之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坚持先学课标与研读教材相结合,网上观摩与实际设想相融合,了解学情与教学手段相配合。课前备好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课中稳扎稳打,环环相扣,落实双基;课后做好教学反思,有针对性地记录教学心得。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她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为了适应学校工作安排,沈小玲通过函授,取得了历史专业本科学历。她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加强理论学习,阅读教育名著,观看名师课例,汲取更多的教学力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撰写的论文曾被评为镇安县优秀教学成果,先后荣获县级教学能手、镇安县教学名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等称号。她主持的县级课题《八年级历史有效记忆法》,市级课题《历史个性化作业的研究》均已成功结题。她所带的历史学科在镇安县会考评比中连续10年被评为A等。2015年、2018年,她先后获得镇安县教学质量标兵称号。
  从青葱岁月步入不惑之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沈小玲,成了张家初级中学的守望者。
  她的学生都说:“沈老师是个严厉的妈妈。”家长们都关心一件事,沈老师今年带哪个班,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沈小玲用一颗仁爱之心,圆了学生心中最远的梦;用敬业之举,书写着一位乡村教师的默默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