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科特派”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本报通讯员 温振友 彭建文
文章字数:1502
  在商山洛水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身怀精湛技艺的智者、是以土地为本的耕者,他们秉持着“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理念,在山林奔波,在田野耕作,把技术带给老百姓,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的“科特派”。
  “我们的红仁核桃皮薄肉厚,营养丰富,特别适合鲜食,自挂果以来每年都不够卖,这些多亏了科技特派员老黎的技术指导……”每当有群众到五架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观取经时,法人齐荣续都会如数家珍介绍他的“宝”,满脸洋溢着幸福感。齐荣续口中的老黎就是商洛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镇安县林特产业发展中心林业高级工程师黎世杰。
  五架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注册成立,黎世杰从那时起便与五架山合作社结下了“不解情”。2017年黎世杰作为市派科技特派员,蹲点指导合作社开始种植椴木香菇木耳,2018年引种栽植魔芋,发明魔芋堆种法,示范带动效果明显。2019年商洛市开始推行“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黎世杰便一头扎进了五架山合作社,他牢记科技特派员使命,综合分析了合作社情况后,结合资源优势,先成功引进红仁核桃,并结合对中幼林抚育疏伐的栗木进行再利用,进一步引进天麻、猪苓的林下种植和田间高产繁育,探索林药、林菌、林禽立体发展模式。
  “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就是广大科技特派员要奔赴的星辰大海。”黎世杰说。自2000年以来,黎世杰结合合作社发展实际探索研究秦岭红天麻和当地野生乌天麻杂交实验,2021年实验成功种植3000窝,2022年推广乌红杂交天麻种植6000窝,产量达到1万公斤,产值20万元。
  目前,五架山农民种植合作社已吸纳农户13户,其中脱贫户4户14人,流转土地50多亩。在黎世杰的精心指导下,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美国红仁核桃基地,成功引种了大樱桃、桃、李、杏、梨等水杂果,合作社员工均能熟练掌握林下药用菌天麻、猪苓等中药材繁育方法。五架山农民种植合作社也走出了技术创新、实验种植、推广服务、市场销售一条龙发展模式,实现产值翻倍,2019年被评为镇安县优秀带贫单位、商洛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法人齐荣续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高峰镇烤烟种植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商洛市中级职业农民。在2020年商洛市举办的全市核桃嫁接大赛上荣获一等奖,2021年被陕西省林业局聘为“乡土专家”。
  “科技特派员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肩负着当地群众夺取丰收的希望,我有责任和义务将秦岭深处的珍品送出‘大山’,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黎世杰说道,“下一步,我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与其他科技特派员紧密协作,积极服务‘三农’,着力推进技术升级和成果应用,推动人才‘组团式’帮扶向纵深开展,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科技和智力支撑。”
  撒下一粒种,带来果满园。“十三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作用,按照“双向选择、上下互派”的原则,实施人才“组团式”帮扶,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536名、“三区”人才894名,科技服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先后建起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300多个,实施科技项目540多项,引进推广新品种500多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00多期,辐射带动和服务农民群众136万人次。商洛市六县一区均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为商洛再添一块“国字号”招牌。柞水县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县。商洛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如今,随着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促进先进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商洛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勇当“排头兵”“生力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