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立足资源禀赋 深挖康养潜力
——对我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的思考
文章字数:3856
    云雾中的商州

    俯瞰二龙山水库

  本报通讯员 齐 昌 孟祥杰
  康养事关国计民生,事关老百姓身体素质提升,事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盼。商洛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汇区,自古以来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清泉飞流,是“中央水塔”秦岭的中部核心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肩负着为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个省市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重任重责。市委、市政府立足商洛立地和资源禀赋优势,提出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发展思路,符合实际、意义深远。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招商为突破、以产业为支撑,专班推进、协同发力,推动“中国康养之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的工作还存在着需要关注解决的偏差和短板。
  扶持政策不够到位
  政策合力还没有形成。国内四川攀枝花市探索建立了康养产业标准体系,区分了候鸟型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服务标准,对康养民居旅馆实施等级管理;汉中市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安康市制定出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康养产业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发展。相比而言,我市出台的政策不系统不全面不协调,没有建立政策服务体系,准入标准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还不明确,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比如:医养结合机构属于“多龙”治水,目前新设立医养结合机构仍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医疗机构设立标准建设,医院办养老机构需要另行办理执照,造成一个单位拥有两个执照、两个管理标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的问题。
  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康养产业的有关政策,但各部门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未将政策措施具体化,有的文件条款不明确,措辞比较模糊,有的部门在执行政策时把“可减免”理解成“不可减免”,把“可”理解为不是必须要办的事项,对自己有利的就用,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用,使得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政策执行弹性过大。我市目前规划的康养产业“医、养、游、体、药、食”六大领域涉及内容宽泛,在执行中弹性较大,各成员单位在推进中没有聚焦康养主线,结合自身职能参与康养之都建设上主动性不强,融合发展意识较弱,部分县区没有找准突破口,推进重点不明晰,效果不理想。
  社会共识需要凝聚
  比较优势研究不深。商洛年平均气温12.9℃,最冷时的1月平均气温0.7℃,最热时的7月平均气温24.3℃。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常年在1900个/立方厘米以上,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为6906个/立方厘米,最大浓度达11902个/立方厘米,属“特别清新”级别,在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温湿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国内28个省会城市和同纬度城市。但目前对商洛气候、土壤、水质、海拔、纬度等康养相关指标的研究欠缺,没有将阳光、空气、山脉、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康养价值,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挖掘不够深入全面。
  社会氛围不浓厚。民众关注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有限,对康养产业拉动地方发展的认识有误区,一些干部群众简单地把康养产业发展等同于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或者单纯是发展医疗康养,全市齐心协力推动的氛围还不浓。
  康养人才不充分。“康养+”产业发展需要各领域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医疗领域,康养医疗人才总量不足、学科带头人寥寥无几,大医院高端专科人才难以引进,部分医院中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康养人才存在着“待遇低、引不进、留不住、做不好”等问题。
  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产品供给不足。目前许多企业纷纷跨界入局,没有规划,紧跟“流行”,全靠“抄袭”,大部分康养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存在一哄而上、同质化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比如,在健康医疗方面,全市众多的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仅1家,难以支撑康养产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大多数康养机构,只是对养老人员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产业层次较低,服务内容简单,产品开发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和支撑。
  龙头引领不强。2022年,我市确定市级重点项目212个,年度投资526亿元,其中康养项目68个,年度投资115亿元,占比分别为32%、22%,康养项目偏少。龙头企业较少且企业规模偏小,纳税能力弱,全市规上康养企业占比不足1%,普遍存在着“弱、小、散、乱”状态,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市场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营销手段缺乏。当前我市的康养项目重前期轻后期,缺乏专业性、持续性的运营管理。在新媒体时代,很难打造有氛围、有热度、有话题性的“爆款”产品。
  补齐短板增强弱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康养产业伴随着时代呼唤逐渐走上舞台,迎来发展的春天。我市若能率先树立康养城市品牌,实施全域康养战略,打造面向全龄康养的产业生态圈,抢占发展高地,将会把商洛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安后花园、中国康养城”。
  以全域康养明确产业布局。坚持“全域康养”战略,在全域范围内布局全产业链,构建以“康”为主体、“养”为特色、“医”为支撑、“体”为纽带、“游”为补充的康养空间格局,从顶层设计构建大康养生态,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各区县在康养旅游和休闲服务业、康养工业和制造业、康养中医药和特色农业的市场定位,实行“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服务业”的“康养+”产业错位发展模式,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鼓励支持组建康养产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划,推动康养、医疗卫生、文化、地产、旅游、金融、食品等产业开展合作,形成产业生态圈,拉动康养产业大发展。
  以细分市场培育康养品牌。商洛是全国第一个被命名为“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城市,一定要用好金字招牌,深入研究商洛的气候条件,包括阳光、空气、山脉、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康养价值,超越传统以养老产业为中心的康养市场格局,面向全龄康养促进市场多元化。重点面向西安康养市场,拓展全国和国际市场,发挥高铁交通优势,盘活乡村休闲资源,促进传统旅游升级换代,遴选和发展一批现代化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集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健康旅游目的地,以康养旅游促进非医疗养生行业发展,以养生行业发展带动以康复医疗为核心的医疗资源集聚。打造秦岭区域设施最完善的康复医疗中心,健全健康管理和心理咨询为核心的专科医院,借助气候、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形成知名的康复地,增强客群停留时长,由一次性旅游消费转变为长期性、定期性康复养生消费。以医疗行业的发展带动健康管理、体育健康行业发展,鼓励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个性化高端服务,推动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以强大的健康、养生、医疗消费需求推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特色农产品等制造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经济赋能,涌现新业态。借助现代物流和资源引进等手段,跨地域吸引周边康养资源,成为康养资源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共同构建起有商洛特色的康养生态圈。
  以政策合力提升竞争优势。以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为基础争取更多国家级优惠政策,比如,将部分康养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系统,鼓励定期参与康养项目,加强全民健康管理。整合中央、省、市促进产业扶持和发展政策,依据项目投入产出效益、行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用地效率、生态安全性、资源利用合理性等维度建立项目评价体系,建立项目土地利用效益评估与土地供应、产业政策相挂钩的机制。积极推动康养产业投融资体制建设,发挥好政府财政性资金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适时建立康养产业建设基金,作为重大健康养老服务项目的启动资金。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加大支持: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康养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向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发放资产(设施)抵押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二是保险业金融机构支持。鼓励各类保险机构深入参与康养产业发展,支持保险资金通过全资、股权合作、股权投资、投资信托基金、发行类不动产投资基金产品等模式,参与重点康养项目建设。三是财政补助和贴息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贷款贴息、直接融资补贴、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等办法,让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康养产业,积极争取国债投资等资金。
  以产教融合建立人才高地。借助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机遇,依托商洛学院和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高端康养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康养项目策划师、管理师、高级营养师、健康规划师、专业医师等人才,成为高端服务人员的输出地。要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待业人员等从事康养服务,规范康养人才的入职条件,加强对康养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康养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实行专项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师资队伍、科技资源、科研服务、科技成果共享的体制机制,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以营销创新打造“网红”城市。建立商洛市康养之都大数据平台,使用多元复合的营销渠道,针对性地利用社交网络、微电影、原生广告、以新科技产品共同营销的形式开展城市营销,放大康养资源,打造康养网红城市。设立城市营销机构,结合商洛发展实际和行业态势,时刻关注城市舆情,制订营销策略,研究设计适合营销渠道的营销内容,开展长期定制化的城市营销服务。借鉴外地举办高规格、专业化论坛的做法,筹备举办秦岭康养论坛,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出智出力,深挖商洛康养资源潜力,凝聚“中国康养之都”的共识。 (摄影 杨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