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带领乡亲奔富路
本报通讯员 南 星
文章字数:1807
  秦岭深处寺耳的夜,如同被幕布紧紧包裹了一般。
  早上6点钟,幕布微微翘起一角,一丝白光从山垴的缝隙挤了进来。
  小镇醒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向同一个方向涌动。
  半小时之后,幕布被猛然掀掉,整个小镇哗啦亮了。
  120多亩、100多栋大棚,如一片白色的汪洋匍匐于沟沟岔岔的黑土之上。
  这里一直贴着贫穷的标签,如今全镇的村民却富了起来。谁又能想到,这是一个“铁娘子”扎根这里,带领乡亲们克服重重磨难,创造出的“奇迹”。
  这个“铁娘子”叫罗婵。
  1985年,罗婵出生在洛南县寺耳镇东庄村一户家境贫寒的农户家中。2008年7月,罗婵从榆林学院毕业。毕业后,她曾把当教师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理想,在陕北任教两年,在这期间,她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悉心交流座谈,勾起了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和遐想。2010年6月,她毅然放弃陕北的铁饭碗,回乡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当年9月担任寺耳镇东庄村支部书记助理,踏上了带领乡亲致富增收的追梦之路。
  上任伊始,罗婵就马不停蹄地在山梁沟壑间奔波,挨家挨户与农户交谈,悉心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等情况。在走访调研中,罗婵了解到家乡群众有种植猪苓、茯苓、木耳等食用菌的历史,加之当地具有高海拔、低气温的特殊气候条件,使生长出来的这类药用菌品质上乘、药用价值高。但只因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销售渠道较窄,栽植技术落后,无优质菌种,必然导致产量低,群众没有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面对这些难题,她便上网查阅相关信息资料,经常一个人远赴河南西峡和汉中西乡、留坝、洋县等药用菌发展规模较大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并用自己每月仅有的1700元工资购回菌种进行试种。
  2012年独自创业初期,没有资金、没有人手,罗婵一个人没日没夜地找资金,忙得焦头烂额,那段时间罗婵一下子瘦了20多斤。罗婵的丈夫很担心,他偷偷从陕北来到寺耳,看到她的样子,丈夫最终做出决定:卖掉延安市的纯净水公司,来这里和她一起创业。
  2013年,罗婵的丈夫回来了,不仅带来了难得的资金,而且与她一起创立种植基地,看到这些,罗婵的父母兄弟也加入进来,罗婵信心大增。于是,他们一边建厂、考察、学技术、找市场。
  2014年11月,罗婵从河南的一家养殖基地买回来少量菌种进行培育,虽然前期已经做足了功课,但是一家人还是过得提心吊胆,生怕失败或者出现什么问题,罗婵按照之前学到的知识按部就班,没想到试种非常成功,长成的猪苓菌不但数量多而且品质好,将第一次试种的一小部分菌种试投入市场之后,几天就一抢而空,这一下给罗婵和家人很大的信心和鼓励。
  2015年5月下旬,罗婵赴四川九寨沟参加了由中组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农村带头人创业基础知识培训班,这次培训让她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扩充了知识,也大大增强了坚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在国家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策的感召和引领下,罗婵有了建设产业基地、创办食用菌公司的强烈愿望,希望有意向的乡亲可以加入进来,但是乡亲们还是有些顾虑,除了一些亲戚加入,很多人还是处在观望状态,而罗婵一直为乡亲说:“只要你们有意向随时欢迎你们来。”
  2015年春天,罗婵的菌种厂建成了,投入正式养殖的菌种需要大量的花梨木。本以为养殖菌种的木材会供大于求,但是让她没想到是卖木头的商贩故意抬高价钱,罗婵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工人去自家的林山里砍取花梨木的枝条。经过悉心培养菌种,当年收获了100吨菌种。
  罗婵和丈夫开着车走街串巷,每天早上四五点开车出门送货,深夜才返回,天天如此。产品除了送到洛南保安、洛源、三要、巡检、石坡等地外,还要送到蓝田、汉中等地。
  在罗婵和丈夫的辛勤努力下,阳光菌场的效益很不错。很多乡亲就上门来咨询罗婵,罗婵也大方的为乡亲们答疑解惑,更是为乡亲们承诺种植猪苓菌免费培训,免费做技术指导,义务为乡亲们找销路,从她这里买菌种的,有钱的给钱,没钱可以先赊着,等有收益之后再结算。
  2016年,罗婵又扩大规模种植灵芝、羊肚菌、猪苓、天麻、茯苓等药用菌,还在耳街社区建立一期香菇木耳基地。2017年初建立二期羊肚菌基地,又在东庄村、伍仙村和高村建立了三个香菇基地。
  罗婵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各项工作谋划要快,落地要快,推进更要快。奇怪的是,这种紧张的节奏没让她感到一丝疲惫,反而是方向更明确,内心更踏实,干劲儿更足了。
  “在创业的路上,几乎每天都是同苦和累相伴,各种风险和挑战无处不在。好就好在有乡亲们的充分信任和紧紧相随,即便吃再大的苦、受再多的累,但总感觉快乐还是多,生活更加充实向上,前行的每一步也更加坚定有力!”罗婵面带微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