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年节里说“新年”
赵娟
文章字数:1446
  汉语文化圈的农历新年(也叫阴历年,过大年,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传统节日是从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生长、变化而来的,但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化、全球化的推进,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民族传统节日的味道日趋寡淡。有人提出疑问:“年”会消亡吗?“年”作为传统节日,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世世代代继承着、不断变革着。各个层面、各种渠道的弘扬、演绎与强化,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春节为首的传统节日,还会继续演变、流传下去,不会有消亡的那天。
  春节昭示着人们对物质丰盈、精神愉悦、健康平安等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春节里,人们通过贴春联、唱大戏、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平安、吉祥如意。这是渗入我们民族骨子里的文化。
  春节也强化着“家”的观念。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对亲友的尊重在年节里表现得最为充分。春节里,一家人欢欢喜喜,亲朋之间互拜互敬、互相祈愿,这是家庭的节日,亲人的节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全家团圆,其乐融融。至亲好友,串门子、送礼物,互相拜年,互相祈福,和睦了关系,增进了友谊。家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和睦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亲友关系良好促进社会关系良好向善。周而复始的春节,不停地强化着“家”的观念。从小的方面看,强化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大的方面看,稳固延续了民族的社会文明。中华文明为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持续繁荣的文明,春节之功大矣。
  春节里祭祀祖先,敬天礼地,也折射着民族伦理观念、生存想象与在世智慧。大年三十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是年节里一项庄严的内容。尽管天南地北、形式不一,但对祖先、对故去亲人的深深缅怀和隆重祭奠是一致的,不忘根脉的情怀是相通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在年节里达到高潮,既是慎终追远的伦理欲求的体现,也是发乎情,止于礼的自然表达。还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鸡狗猪牛马等牲畜与人皆赋予节日的关爱(大年初一至初七,分别对人和六畜予以关爱,名曰:关),也表达了民族天人合一、和谐万物的生存观念与生活智慧。
  春节里反思展望、除旧布新的习惯,既是修身养性之道,也是现实的生存谋略。年节里,家人在吃饱喝足、耍得尽兴、玩得开心的同时,不免要对过往的一年进行小结,对新的一年进行谋划。于是才有了诸如新年新春新气象、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说法。既把上年的问题点到,也讲究年节期间大家都高高兴兴,勿伤和气;同时,总结规划、汲取教训、展望未来,除旧布新,兴利除弊,表征着我们民族的生存智慧、哲学观念与生活方式。
  生活是一条永动的河流,春节的形式内容也在随着时间流动而变化着。古代挂春桃渐变为贴春联;放爆竹先变为放鞭炮,再变为放烟花。春节中包含的传统的内涵是博大精深、寓意丰赡的,从文化形式上也是因地域而异彩纷呈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发展、变革着传统,使其更加适应我们时代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今天,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利、互联网的发达,都改变了过年的某些形式。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不会消失,它会在社会的变迁中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一起渐变。所以,不用担心春节会消亡。这一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王冠、世界汉语文化圈的共同节日,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华夏儿女的创造性生活中,更加熠熠生辉。
  新年之“新”,不仅是时间上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也应该包含新的形式与内容,让我们一起恭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