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奋勇争先担使命 乘势而上开新局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文章字数:3681
  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虽然疫情肆虐,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退税减税降费10.83亿元,新增“五上”企业230户,市场主体达到13.5万户。212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5亿元,占年度计划107%。全年完成生产总值902.56亿元、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全省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9亿元、同口径增长5.8%,税收占比提高到61%。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被省政府授予“耕地保护先进市”。72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新建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40户;66个康养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全省第四。
  三是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拆除违建76万平方米,整治楼顶露台769处,腾退建设用地1140亩。四大门户区提升和南大门改造全面完成,103个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如期建成;消除了4007座直饮水窖,新建469所村卫生室,硬化1835公里通组路,基本实现了卫生室“公建民营”和通组路的全覆盖。建成康养、旅游、宜居示范乡村301个,改造老旧小区101个。
  四是生态优势不断扩大
  治理水土流失331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80万亩,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2221亩,11条主要河流23个监测断面和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49天、全省第一,连续6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市行列。
  五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推出“容缺受理”事项清单110项,1.12万件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1.15万项“一门受理”,网上可办率9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3家。招商到位资金1169亿元、增长40%,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增长35%,引进总部经济企业39个。
  六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城镇新增就业1.66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全省第三。新建学校13所,引进名优校长、名优教师120人。“雪亮工程”市县镇村全覆盖,信访工作继续位居全省前列,连续15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优秀市。

  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升级,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实现经济发展质效、产业绿色转型、创新改革开放、生态环境保护、群众就业增收、社会治理效能六个新提升,加快建设“生态康养之都”,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2023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筑牢经济发展底盘
  大抓项目。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开展周观摩、月评比、季度擂台赛,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39个,总投资2139亿元,年度投资656亿元、增长25%,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到50%、上半年达到80%、三季度达到100%。全市策划储备项目动态保持在2000个以上。
  扩大招商。全市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个、20亿元以上项目2个,力争投资和产值百亿级产业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全年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2%和15%以上。
  盘活消费。深化消费增长三年行动,力争上半年消费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中心城区商业步行街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2延链条提质量增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推进现有企业扩能增效、新增项目达产达效、优势资源集群化链条化发展、标准化厂房精准招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突破,力争3—5年实现工业产值倍增目标。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招商入驻企业不少于20户,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户。
  力促农业“四化”提质。围绕地方特产、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化、景区化、品牌化建设。建立源头可溯、去向可追、质量可查的绿色农产品溯源机制。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康养、休闲、创意农业。实施“品牌点亮”工程,开展名特优新、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推动旅游“三高”增效。对现有景区景点进行高品质提升、高质量管理、高水平营销,杜绝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支持商南争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命名,支持山阳、丹凤、镇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金丝峡、木王、漫川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塔云山、洞天福地、天竺山创建5A级景区,推进莲花山、江山微风牧场等特色景区建设。
  3抓巩固保供给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扩大产业就业,开展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帮扶行动,优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机制,深化宁商交流协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确保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稳定增收。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总产48万吨以上。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深化“整市推进、企业代建”模式,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以上。
  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抓好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和214个重点帮扶村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薄弱村”占比降至5%左右。
   4抓创新提效能强支撑,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继续发挥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作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户,技术合同交易额2亿元以上。加快创建商洛国家高新区和省级经开区。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建设,进出口总值增长10%。
  加强数字赋能,推进数字化改革。实施数字化改革突破年,组建大数据管理服务机构,加快“秦岭智谷·数字商洛”建设,秦岭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年底前投入使用。
  发展县域经济,力促争先进位。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落实“一县一策”“一县一业”事项清单,促进县区首位产业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特色取胜,每个县区打造一个总资产25亿元以上的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形成1—2个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的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5抓全域优品质强内涵,建设中国康养之都
  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实施由地上向地下、平面向立面、地面向空中、街道向小区“四个延伸”,落实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彩“四精标准”,建设精致、宜居、韧性、智慧“四个城市”。改造老旧小区118个,加快实施28个棚改续建项目,建设一批智慧公交站亭、交通安全岛和充电桩。
  持续加强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强力推动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再建一批康养、旅游、宜居示范村。建设示范宜居农房400套,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使乡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产品变商品,真正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土房子、22℃成为金山银山。
  高质量建设中国康养之都。落实好西商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早日让商洛融入西安的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立足气候资源,推出春季赏花品茶、夏季消暑嬉水、秋季品果养生、冬季赏雪避霾等康养产品,发展银发经济、露营经济、研学经济、亲子经济等康养经济,形成全季节、全循环、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业链条。
   6抓治理守底线当卫士,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全力守护秦岭生态。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全年营造林50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30平方公里,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抓好重点污染防治。开展黄龙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从根本上治理硫铁矿、涉锑污染和新污染物。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抓好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全省领先。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商洛高新区、山阳高新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成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7抓就业强保障优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商州十五小、十三幼和山阳一中迁建等33个项目,秦韵产学研教育城高中部建成招生,全市新增学位1.16万个。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市中医医院、市妇保院创“三甲”,商南、山阳县医院创三级医院,实施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
   8抓安全防风险保稳定,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狠抓政府系统过紧日子“二十条”和减支出转作风提效能“十条”措施落实,压减一切不必要开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深化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推进食品安全攻坚行动和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创建全国牛羊布病无疫区。
  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用好“人盯房、房管人”机制,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决对党忠诚
  坚持依法行政
  砥砺过硬作风
  恪守清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