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现代农业绘新景
本报通讯员 陈维智
文章字数:1461
    镇安县蚕丝缫丝加工车间

    青铜关梅花烟站职工在进行烤烟分级

  茶叶、蚕桑、烤烟、魔芋、中药材,一个个叫得响的特色产业,犹如“五朵金花”,伴着乡村振兴的和煦春风,在秦岭南麓的镇安县悠然盛开。近年来,一批“金字招牌”农产品,逐渐成为引领镇安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绿色花”促农稳增收
  镇安县土壤多为中至微酸性黄棕砂壤土,腐殖质含量高,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种茶加工历史悠久。
  目前,全县有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龙头企业,已建成达仁、柴坪、木王、月河、青铜关5个镇13个村茶叶基地,总面积达11.5万亩,产业规模居全市第二。
  镇安象园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象园雾芽”被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荣获陕西省优质茶叶金奖、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中国好茶叶”称号。
  2022年,全县产茶叶1200多吨,产值2.5亿元,茶农4515户,户均茶园25.6亩,年户均纯收入5.5万元,让全县615户1953人脱贫户、监测户搭上了产业增收的“快车”。
  “白色花”开启富民路
  在缫丝车间,机声隆隆,梭如流星,缫丝、编检、整理、查验、打包……万千蚕茧在这里变成了一束束柔滑的生丝,又变换形态,化作一张张精美绸布。
  目前,全县发展桑园面积6.5万亩,产业规模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密植桑园4万亩,田坎桑2.5万亩,建成小蚕共育室43处330间,标准化养蚕工厂335处6.9万平方米。
  2022年,全县养蚕10885张,产茧380吨,产值1800万元,养蚕户1880户,户均增收9574元。
  在种植端,镇安县推出“桑+中药材”等多种间作模式;在加工端,开发桑葚酒、桑葚果汁、蚕沙枕、桑叶茶品、桑叶菜品、蚕蛹食品、桑枝菌品等蚕桑产业产品项目,注册创立了百神山系列“红双喜”牌、“锦绣前程”牌蚕丝被,2022年产蚕丝被200多床,总收入40多万元,带动本地务工50多人,人均增收4000元;在文创端,打造蚕桑文创体验馆,实现农文旅融合。
  “黄色花”鼓起群众钱袋
  镇安县按照“巩固提升核心烟区、稳步推进老烟区、适度开发新烟区”的发展思路,以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为重点,采取“能人大户带动一批、自主创业发展一批、产业发展鼓励一批”的模式,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提升水平,努力实现烤烟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全力打造烤烟生产强县。
  目前,镇安县发展烤烟基地镇13个,种植烤烟2.8万亩,产业规模居全市第二、全省第三,产烟叶2614吨,实现产值6589万元,带动就业1600多户、6000多人,让烟叶产业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黄金叶”。
  “黑色花”做成大产业
  镇安县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响品牌”的思路,充分发挥林地优势,发展林下种植魔芋,以木王、柴坪等镇为核心区,建设1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切实做大做强魔芋产业,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魔芋产业优势区,倾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全县发展魔芋5.6万亩,产业规模居全市第一,商品芋面积3万多亩,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小魔芋不断释放出大“魔力”,为镇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赤色花”引得“凤凰”来
  镇安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进瑞琪中药材、宏法牡丹、陕西嘉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丰禾源五味子种植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镇安落户,大力发展芍药、天麻、五味子、重楼、猪苓等优质道地中药材,拓展中药材产业深加工链,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
  目前,全县新发展中药材面积3万亩,累计发展中药材面积23.89万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建立野生中药材基地抚育管护区6万亩,成立中药材购销服务站2处,开展了以种植、加工、市场营销等为主的技术培训5场次、受训群众4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