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穿越武关河之八
杨家药铺与武关河源头第一村
袁石军
文章字数:1593

太白村产业基地

武关河源头第一户人家

 杨家药铺
  沿武关河一路北上,中午时分来到红色小镇庾岭镇,走进杨家药铺。
  推开“咯吱”作响的大门,一位老人热情地迎了上来。他叫杨青山,今年68岁,他的爷爷杨春荣是当年杨家药铺“春茂永”的主人。
  杨青山说话声音洪亮,语速较快。他说,1934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正在杨家药铺开会时,敌人突然从后山袭来,全体指战员立即与国民党军队殊死奋战,打到黄昏时分终于将敌人打垮。战斗中,副军长徐海东、军长程子华相继身负重伤。
  杨青山说,在当年的庾家河战斗中,爷爷杨春荣和当时十几岁的父亲杨文聪冒着危险救治伤员,掩埋牺牲的红军战士,安排红军伤员养伤。杨文聪成年后,积极搜集整理党史资料,把杨家药铺变为爱国教育基地。
  杨青山的爷爷和父亲虽然已经离世,但他和儿子接过了宣传革命精神的接力棒。这些年,杨青山创作了大量红色歌曲,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表演。正在西安航空学院上大学的儿子杨明,每到假期都和父亲一起接待游客。近年来,杨青山先后荣获“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个人”“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商洛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接见。
  杨青山说,下一步他要将中药铺重新装修,丰富展室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
  沿着庾岭镇西北上行6公里,我们来到武关河源头第一村太白村。村支书吴振喜年近六旬,为人豪爽,聪明能干,当了30多年村支书,说起村情和武关河如数家珍。
  吴支书告诉我们,武关河源头由72道沟峪组成,主要沟峪有西沟、土地沟、蟒岭沟、大小南沟。太白村有3万多亩山林,多为松橡混交林,山林中活跃着锦鸡、黄羊、野猪等野生动物。
  据吴支书介绍,太白村有食用菌、天麻、茯苓、茱萸、土蜂和劳务六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群众发展天麻、猪苓、茯苓等主导产业,建起千头肉牛生态养殖牧场,购买了多台大型机械,目前村上集体经济年收益达1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这几年,村上近40户村民从沟沟岔岔搬迁到了川道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村在城镇自购房的有60多户,去年腊月购买新车的村民就达30多户。经过多年努力,太白村被评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他个人受到县级以上表彰近30次。
  我们一起驱车来到武关河源头的主沟西沟,一路不时看见锦鸡的身影。最后,我们走进武关河源头第一户人家的场院,听60岁的房主杨学民娓娓道来。
  杨学民说,虽然是武关河的源头,30多年前,这里也发过一场大水,洪水夹杂泥石流漫过沟渠涌进道场,主要原因是山上林木被砍了,水土流失严重。这几年,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新栽的小树一个个长了起来,大山一天天变绿了,久违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他在家栽了3亩多天麻、猪苓,还有14笼土蜂,年收入比较可观。村民杨李记养蜂40多笼,其中一笼蜂刮了98斤蜜,挣了5000元,全村涌现出10笼以上的养蜂户50多户。
  吴支书说,作为武关河的源头,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体村民的首要任务。他们组建了护林员队伍,建起垃圾场,河道、公路还有保洁员,生活垃圾有人收、有人运、有人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常态化开展流动红旗评选,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垃圾不再乱倒,污水不再乱流,见到野生动物也不会去伤害了。
  站在武关河的源头,深情凝望这条小山沟,我不禁浮想联翩。这就是武关河第一滴水流出的地方啊!它像蟒岭主脉流出来的乳汁,默默养育着沿河两岸的万千生灵,记录着大地的沧海桑田,承载着子民的悲欢离合,它的无私、博大令我们无限敬仰。
  亿万年来,武关河有过千般柔情万般娇媚,也给沿河儿女带来过深重的苦难。近年来,武关河很少发洪水,鱼类也渐渐多了起来。子民保护了它,它便给予慷慨的馈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武关河流域得到生动地实践。
  作为沿河儿女,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尊重自然,敬畏天地,用真情回报母亲河,用行动呵护母亲河,一起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