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鄂陕红军第一村——店垭子
杨建东
文章字数:928
    依山而建的民居

    等待收割的甘蔗

    二里湾

    三里湾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干净整洁的红军院落

    店垭子被誉为“鄂陕红军第一村”

  2022年秋季的一天,我们从镇安县城出发,一路向东,50多公里后过米粮镇沿滑水河继续前行,来到镇安、山阳与湖北郧西三县交界的地方——店垭子。
  店垭子是旧称,因为地处两省三县交界点,是客商往来必经之地,有车马店让客商歇脚,加上地势又高,故称店垭子。早先为镇安地界,后一分为二,一部分仍属于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当地人称二里湾,一部分划归山阳,现在属于山阳县杨地镇后荫村,当地人称三里湾。
  沿盘山公路而上,随处可见依山势而建的民居,门前或有一树火红的柿子,或有几株疏疏朗朗的大树,皆着了颜色,红的似火,黄的透亮,把几间房屋衬托得像一幅国画。
  再朝上,一面“鄂陕红军第一村”的牌子立在村口。一打听,是山阳的后荫村,老地名叫店垭子。同行的章登畅先生告诉我们,1934年,一支红军长征的队伍由湖北而上,来到镇安、山阳、郧西三县交界的店垭子,店垭子的百姓腾房凑粮照顾伤员,甚至几家人挤在一起生活,同时积极参与农会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1935年4月,这里建立了鄂陕红军司令部,继而成立了镇安苏维埃政府。
  红军北上抗日之时,店垭子人民含泪相送,然后悉心照顾红军留下的许多伤病员。有的红军战士养好伤后追赶队伍去了,也有很多红军战士的英灵永远地留在了店垭子,这里的老百姓至今保留着烈士坟冢,从来没有人毁坏和耕种。
  查阅镇安党史资料,对店垭子的红色政权也有详细的记载:1935年前后,店垭子周围有10多股大刀会、红枪会等自发的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五抗”(抗捐、抗税、抗粮、抗丁、抗债)斗争此起彼伏。
  据《中国共产党商洛历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记载:1935年2月上旬,中共鄂陕特委成立,特委机关驻湖北省郧西县二天门,后移驻镇安县店垭子。1935年2月14日,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在白塔乡花水河洞河垣(现米粮镇树坪村黑龙洞)成立,政府机关驻地在店垭子,并以店垭子为中心,在山阳、柞水、镇安、郧西、旬阳5县边陲地区形成了一块连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至1935年10月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后荫村店垭子在中共鄂陕特委、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鄂陕游击师、鄂陕游击司令部的领导下,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