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二十七年的坚守
——记商洛市第八届道德模范刘宏祥
文章字数:1120
  本报记者 肖 云
  27年以来,镇安县月河镇罗家营村村民刘宏祥养成了一个习惯:半夜和早晨起床都要去看一下岳父。他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岳父,腰椎以下不能动弹,万一渴了、病了,有个闪失可怎么办?
  时间回到1996年,刘宏祥和一个叫刘明秀的姑娘结婚了,别人出嫁带着嫁妆,而刘明秀则带着瘫痪的父亲刘召有,在她1岁时,父亲从山上摔下来就卧床不起,母亲过世早,她又是个独生女,必须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别人听了这个条件望而却步,刘宏祥却没有嫌弃,他说遇到这种事,就应该尽儿女的义务,照顾老人,天经地义。
  最初,刘宏祥在外地打工养家,考虑到岳父逐渐年迈,第二个孩子又体弱多病,他就回到家里,在附近找点零活,不干活时,他就成了岳父的“贴身保姆”。端饭倒水、擦洗按摩、清理大小便、换洗尿布……为了防止长褥疮,夏天,刘宏祥几乎每天给岳父擦洗一次身体,而最难的就是擦洗,因为要帮助翻身,他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关于如何护理瘫痪病人,他还特意请教了镇上的医生,学会了按摩和认穴位。
  有一年冬天,刘宏祥的妻子因病住院,他只好将1岁多的儿子送到亲戚家,独自承担起全部家务,这边要去卫生院给妻子送饭,那头还有岳父要照料,忙得不可开交。“1个多月后,媳妇出院了,我们去接儿子,儿子对我们都有些陌生了,当时心里怪难受的。”刘宏祥说。
  对农村一大家子来说,贫穷是个难过的坎。刘宏祥说:“在四五年前,家庭经济最为紧张,大娃在念书,小娃身体不好,岳父天天在吃药,没钱的时候,就得抹下脸来跟亲戚四邻借。”他记得,最多一次去借了2万元,那是小儿子看病用的。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刘宏祥也从没动过把岳父送走的念头。
  多年的照料中,刘宏祥和岳父处得像亲父子一般,他甚至比妻子更了解岳父的爱好和脾性,但一大家子在一起,摩擦是难免的。一次,刘宏祥的父亲和岳父在聊天时起了点误会,要强的岳父一时想不开,坚持要回自己家,刘宏祥只得把他背回老家,暂时由妻子的叔叔照管,“就这也不放心,隔一天我们就跑回去看一次。”半年后,岳父也想通了,他心疼女儿女婿两头跑,就让刘宏祥又把自己接回去。“回来后,岳父说了很多心里话,他说自己给家里添负担了,觉得过意不去。”刘宏祥却宽慰说:“爸,你不要觉得亏欠,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尽管把心放宽。”说到最后,两人都哭了。
  这些年,刘宏祥还为妻子的奶奶以及两个始终没成家的叔叔养老送终,这对岳父而言是个莫大的安慰。为了帮女婿分担经济压力,80岁高龄的他躺在床上用竹子编织竹篮、竹篓、竹刷、背篓等,每年靠卖这些竹制品能增收1万多元。
  人性之光让这个平凡的农家熠熠生辉。近年来,刘宏祥家被下河湾示范片区评选为“身残志坚”示范户,他本人也被评选为下河湾示范片区的片长,成为大伙儿交口称赞、争相效仿的道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