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培育市场强基础 壮大产业促增收
——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调查
文章字数:4082
    柞水县金米村木耳生产基地

    村民在食用菌产业园务工增收 (本报记者 杨 鑫 摄)

    脱贫户喜采香菇

  本报通讯员 李拴曹 瞿晓苍 党文丽 邹彰毅
  近年来,我市将“小木耳、大产业”式特色食用菌产业作为首位农业产业,以“链长制”为抓手,贯彻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食用菌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规模扩张,增收地位凸显。2022年,全市食用菌代料栽培4.55亿袋,鲜品产量46万吨,实现综合产值82亿元。其中,香菇2.09亿袋,鲜品产量27.14万吨;木耳1.55亿袋,干品产量7600吨。产业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30.7%。2021年,全市食用菌产量占全省的29.5%,占全国的0.92%;香菇产量占全省的37.5%,占全国的2.19%;木耳产量占全省的29.8%,占全国的0.8%。我市食用菌、香菇、木耳规模、产量居全省第一,但占全国的份额还很小。全市建成设施食用菌5.9万亩、大棚5.6万个、生产基地416个、专业村383个,栽培食用菌27种,购销大户3000多人,从业人员15万人,主产区菇农户均年收入2.5万元、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食用菌生产是主产区菇农收入的主要来源。
  加强科技协作,提升创新能力。柞水县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木耳新菌种培育、全产业链开发。山阳县聘请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组建了富硒黑木耳研发团队。商洛盛泽公司依托北京中陌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商洛学院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全市已建科研、信息“两个平台、三个中心”,与福建省农科院、杨凌示范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个,培育优良菌种7个。成立食用菌协会、专家服务团。制定发布省、市地方标准5个,“塔式木耳种植架”获发明专利和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建立柞水木耳生产和质量“两个标准”以及检测、追溯、诚信“三大体系”、大棚吊袋栽培等“四项规程”,建立木耳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和柞水木耳“二维码”全程溯源体系,实现了木耳产品“数字化”“身份证”管理。“柞水木耳”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小岭镇木耳基地入选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培育链主企业,促进加工出口。我市培育链主企业2家、成长型龙头企业10家,发展初加工企业38家、精加工企业13家,引进精深加工项目22个16.7亿元,开发系列加工产品16类82种,争取冷链物流设施项目60个2176万元。取得产品出口资质企业8家,丹凤县夏雨食品有限公司双孢菇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法国、埃及等10多个国家,年出口7651万元;陕西永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香菇制品出口4650万元;洛南县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生产的香菇菌棒销往韩国、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出口566万元;柞水木耳出口哈萨克斯坦100吨。2022年,全市食用菌出口1.29亿元,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1.6%。我市与中粮集团达成销售协议,与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合作,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设立电商店铺194家。依托进博会等会展平台,举办推介会,在大中城市建立专卖店31家,线上线下销售额达32亿元。“柞水木耳”连续4年在上海进博会展销、宣传推介。
  打造产品品牌,促进三产融合。我市被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认证食用菌绿色食品16个、有机产品5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1个。“商洛香菇”“柞水木耳”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柞水木耳”荣登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0年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正式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入选“国家品牌计划”。做强“商洛香菇”“柞水木耳”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了“秦岭金珍”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国家级示范县,打造产业强镇3个,建成木耳、天麻特色小镇、4A级农业休闲旅游景区、柞水县老庵寺木耳观光产业园,西川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金米村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举办木耳文化节,推出木耳宴系列菜品200多个,柞水县被认定为全省食用菌产业链典型县,促进食用菌产业农工、农商、农旅融合发展。
  市场前景广阔
  我市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我市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优越,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全省乃至国内食用菌生产的最佳适宜区,国内七大香菇最佳宜生区之一,处于中国香菇种植的“黄金线”地带,“南菇北移”的重要承载地。
  我市作为西北通往中东部、长三角、西三角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沪陕、福银、西康高速横穿全境,西十、西康高铁开工建设,西商城际铁路即将建成,已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武汉半天生活圈。西商融合战略合作,我市积极融入西安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为食用菌产品流通、保障西安及周边市场供给,提供了便利条件。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我省考察调研,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考察木耳产业园,点赞柞水黑木耳“小木耳、大产业”。一夜之间,柞水木耳闻名全国,成为商洛特色农产品的亮丽名片。
  市场前景广阔。进入“大健康,大消费”时代,食用菌巨大的潜在保健价值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被誉为健康食品和功能食品。我国食用菌年消费量以7%的增速持续增长,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市食用菌产量占全国的份额不到1%,发展空间巨大。
  政策支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列为主导产业之首,全产业链强力推进,出台规划、指导意见4个、政策性支持文件15个,配套专项资金1.3亿元,市财政设立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
  生产模式成熟。探索形成了“外购菌材—菌包废料—回收利用”的“果菌循环模式”,总结推广了食用菌“百万袋”生产模式和“七统一分”生产方式,采取“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组织生产,示范推广“借袋还菇”“借棚还耳”发展方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的范例。
  存在问题短板
  市场建设滞后。缺乏食用菌专业购销批发市场,大量干品香菇及初级产品被外省客商收购。干品、鲜菇境外销售,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管理。
  精深加工薄弱。大量食用菌以鲜品、初级加工品直接销售,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十分薄弱,食用菌产业链条短,重生产轻加工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少,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发展资金不足。企业贷款融资难度大,政府财力支持有限,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产业功能拓展不够,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文旅结合还不紧密,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低。
  品种结构单一。我市食用菌生产仍以木腐菌为主,香菇、木耳生产规模占食用菌的80%,草生菌及珍稀菌规模小,香菇、双孢菇生产规模下滑。近年来,由于食用菌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菇农种植效益降低或出现亏本。
  原料菌棒处理。尽管我市林业部门出台了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10条政策,但在一些地方禁止采伐、间伐,导致木屑的原料供应不足。食用菌生产后废弃菌包数量巨大,再利用的研发跟不上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
  人工成本过高。食用菌生产环节用工量大,劳动力成本高。一部分食用菌生产基地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地租等问题,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企业、专业合作社难以持续运行或扩大生产规模。
  提升质量效益
  强化产业定位,落实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确定“菌果药畜茶酒”农村主导产业,做强首位产业,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应用足用活省级“3+X”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资金支持,省、市、县联动,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落实《关于商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洛市支持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财税政策措施》,市、县区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标准化生产、市场体系、加工出口、技术支撑等重点环节;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大力推行食用菌生产农业保险制度。
  强化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利用各种平台招商引资,发展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坚持全产业链培育,将食用菌鲜菇产品、初级加工品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各类食用菌食品、保健品等,依托产品加工增值增收,扩大出口创汇份额。
  培育市场体系,搭建营销平台。我市应建设食用菌批发交易中心,在县区、主产镇村建设配套的食用菌产地交易市场,配套建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在周边及南方大中城市大型批发市场设立食用菌专营门店;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电商服务平台,举办食用菌产品推介和洽谈促销活动;在主产区、企业、合作社等配套建设冷藏库、冷链物流等设施。
  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产业。强化“商洛香菇”“柞水木耳”品牌保护和地理标志保护,使“商洛香菇”“柞水木耳”品牌真正成为能够持续增值收益的无形资产,坚持“因地制宜、产业聚集、链条协同、提质增效”的原则,打造“康养商洛、绿色臻菌”,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结构布局。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域特色、调整品种结构,多菌类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平菇、杏鲍菇、草菇等草生菌类,充分利用小麦、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废弃资源,实行资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羊肚菌、灵芝等珍稀菌类,天麻、猪苓等地域特色药用菌。
  加强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应加强废弃菌包的循环利用研发,在食用菌生产集中区域规划建设有机肥加工厂,采取果菌循环模式和物物交换方式,达到废弃物闭合循环高效利用。加强香菇废弃菌包和受污染菌包回收,用于平菇等其他食用菌生产或加工成饲料、生物质燃料、无土栽培的基质,鼓励企业回收加工利用废弃菌包塑料袋。实行工厂化生产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避市场风险,降低生产基地人工成本。
  加强技术服务,提升产业效益。在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加挂陕西省食用菌研究所牌子,依托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加强适宜地方生态条件的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引进食用菌研发、栽培技术研究人才,鼓励企业招聘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人员,积极培育食用菌栽培乡土人才和高级职业农民,集成示范推广食用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组建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充分发挥市、县科研、技术指导部门、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优势,发挥食用菌专家服务团、食用菌协会职能作用,加强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建立更加完善的食用菌质量标准体系,着力打造行业质量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