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青丝变白发,值!
——记柞水县常湾村驻村第一书记骆昭君
文章字数:1053
  本报通讯员 汪 婷
  她叫骆昭君,柞水县小岭镇常湾村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骆昭君刚到村上时,一头浓密的黑发,如今稀疏的头发中爬满了白丝。两年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36岁的女书记白了头。
  最近一段时间,在常湾村的木耳基地里,常常见到一个身材瘦小的女子蹲在大棚里,仔细查看菌包出芽情况。她就是骆昭君。自从菌包进棚以后,她就把办公室“搬”到了这里。一天到晚在大棚里,逐个查看49个棚里菌包出芽情况,并把坏了的菌包及时挑出来,找出霉变原因,然后联系技术人员研究解决方案。
  村支书党闯政介绍,以前的常湾村没有主导产业,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种植、养殖。自从2021年骆书记来了以后,见到村上成片的耕地,在这些土地上动了心思,想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
  在到兄弟县镇考察以后,骆昭君决定在常湾村发展吊袋木耳产业。说干就干,她拉着村支书用2个月时间,耐心说服群众,将20户群众的土地流转了回来,建了49座大棚。棚建好了,谁来承包发展木耳,这让她犯了难。她挨户上门宣传木耳产业发展的前景,但是群众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产业,都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不敢承包种植,生怕赔了钱。这让骆昭君很头疼。回到宿舍,她整宿睡不着,满脑子都在想怎么鼓励群众承包,怎么把这个产业做实,怎么让村民挣钱、村集体受益。最终,她想明白了,只有自己亲自上,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群众才会接受这个产业。于是,她拿出了自己准备买车的5万元当作押金,承包了5个大棚。看到第一书记亲自包棚,群众都陆续开始报名了。包棚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但压在骆昭君心里的石头还没落地。
  自从菌包进棚以后,她就彻底住在了棚里,她心里不但装着49个大棚、80万袋木耳,更是装满了群众满眼的期待。“早上或晚上通风一次,棚内温度不能超过25℃,达到30℃要及时降温。喷水时间2~3分钟,必须保持菌袋的湿度。”骆昭君时刻向群众提醒。谁能想到,一个工科生,硬是在常湾村变成了一个木耳种植的行家里手。
  2022年,木耳基地产量很好,看着黑压压的木耳,骆昭君又犯了愁,产量高,销不出去,群众还是得不到收益。这近3万公斤木耳卖给谁呢?多少钱才算合适?骆昭君四处奔走,终于联系了东北一个收购商上门收购。去年一年木耳产业让村集体实现增收10万元,带动了150多名村民就地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承包户每个棚实现产值2万~3万元。
  当问到骆昭君为何满头白发时,她说:“青丝变白发,木耳换财富,这个事值当。”今年,骆昭君信心更足、决心更大,在她的带领下,85万袋春耳已经全部出芽。相信,今年常湾村的木耳收成会更好,百姓收益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