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没有意义的人生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记孙为和他的长篇小说《莽石》
文章字数:4353
本报记者 贾书章

 孙为在写作完长篇小说《莽石》后回大顶山看望蟒石

孙为介绍《莽石》写作提纲

孙为在农村体验生活
  人生为着一件大事而来,成功只钟情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一个文学爱好者,舍弃了多少选择与诱惑,将自己关进一间斗室,用心用情专心致志,十几年如一日耕耘在写作园地里,终成一部长达8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莽石》。《莽石》演绎商洛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用小说寻找人生意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地域文化厚重大气、新时代生活波澜壮阔的商洛社会生活画卷,由陕西新华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他就是作家孙为。
  打小就有文学梦
  中等个子,面色清秀,衣着整洁干练,一双眼睛明睿透亮、孩子一般清纯,真诚而又谦虚,这就是我所见到的作家孙为。孙为生于1966年,商州人,少年时期就爱上了文学。上小学时,父亲的房间里藏有好多小说,有《暴风骤雨》《创业史》《艳阳天》,有《呐喊》《彷徨》,还有契诃夫、都德等外国作家的名著,他常常偷着看。父亲给他定了个硬杠杠,每周要写一篇作文,写好了,父亲看一遍,提出修改意见,他按照意见再修改一遍。父亲对他的写作放得很开,有很大的自由度,他自己选材、定标题,坚持4年,写了100多篇作文。孙为印象较深的是外曾祖母去世后,他回忆小时候在外婆家生活,外曾祖母对他的许多关爱细节,写了《迟流的眼泪》,父亲看了非常高兴,表扬他写得很实,没有学生腔。从那以后,孙为就喜欢上了作文。上初三时,老师布置作文,他回忆自己在老家捉萤火虫、看花鼓戏的经历,写了作文《看花鼓》《故乡的萤火虫》,老师夸赞他写得好,并作为范文在班上给同学们读了一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孙为初中毕业,考入商洛师范学校。其实,他的真正愿望是考入商中上大学,但父亲让他先上师范解决工作,还说京夫就是师范毕业的,人家也是大作家,一样能成才。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当一名作家。从此,他和几个同学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
  参加工作后,孙为继续坚持文学创作。1988年,他的小说《改名儿》发表在商州文艺创作室编辑的文学小报《商州人》上。几年后,小小说《月夜》被《商洛报》刊发。
  教了几年书之后,孙为于1992年调到商州区档案局工作。20世纪90年代,他自费参加了《鸭绿江》等杂志的函授学习,在《文学之友》上发表了《石磨子》等两篇小说,开始了真正的文学创作。
  从蟒石到《莽石》
  2000年,孙为的人生跌入了谷底,被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伤透了心。那段时间,他总想写点什么,排遣一下心中的郁闷,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
  那年7月,孙为在儿时伙伴的陪同下,到家乡杨斜大顶山下的蟒石沟里游玩。走到王家院时,他见到了3个大石头,每个足有6米多高、8多米长。因为大,人们叫它们蟒石。仰望着它们,他的心里很是震撼,像是见到了天外来客一样兴奋。他想,这些大石头要是人的话,形象该是多么的出众啊!但是,它们却被遗弃在旷野里,千年万年地经受着风霜雨雪的侵蚀和永无尽头的孤独的折磨,倒是那些模样平常的石头被派上了用场,有的被石匠凿成石磨子、石碌碡、石碾子,有的被砌成石坎和房阶、路基,有的被用来铺路或压酸菜。唯独这3尊大得叫人惊奇的巨石被遗弃在旷野里,与虫鼠为伍,与杂草作伴。
  蓦然间,一个奇怪的念头在孙为的心里闪了出来,这3个巨石不就是自己人生命运的写照吗?小时侯,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又胸怀理想,要不是父亲逼着他走上中专那条路,他考入理想的大学应该不成问题。求学期间和工作之余,他读了那么多书,却因人生道路的选择之误而一事无成。他不由得发出感叹:蟒石啊,蟒石,你不就是我的化身,我的人生知音!
  于是,孙为的眼前幻化出了一个个奇怪的场景:大顶山下的旷野里,3个巨石因忍受不了永无尽头的孤寂与失意,向往繁华的人世生活,偷偷化为人身,投胎到街市巷陌和山川村镇里,长大后历经了一场人世沉浮和悲欢离合后,因为终非人类,性情上与人世难以契合,招惹了一场场人生变故。无奈之中,它们只好回到大顶山下的旷野里,又变回原本的石头,继续忍受风霜雨雪的侵蚀之苦。
  回城后,他开始构思《莽石》的创作。起初,他的构思局限于个人身世的挖掘,追求的是自我情绪的宣泄,遭到了父亲的否定。父亲说,写一部好作品,作者的心胸要大,眼界要宽,要扎根生活的沃土中深挖,才能写出大作品。父亲嘱咐他,不要急于求成,要多读中外名著,积极面向社会思考人生、构思作品。
  《莽石》的构思一度陷入了停滞,新的苦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了排遣苦闷,他一个人来到三台山的山顶上,俯瞰着脚下的州城。城池里生活着的一代代市民,辛劳而卑微地忙碌着,艰难而又坚韧地奋斗着,才创造出了这座小城的繁华今日。在这座小城面前,自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自己的人生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但是,他得寻找人生的意义!
  书写无意义的人生,从无意义的人生中挖掘有意义的东西,无意义的人生就有了意义,《莽石》的构思终于有了新的突破。
  孙为深知,写一部大部头作品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充足的写作准备。
  他用了四五年时间到农村体验生活,蟒石沟几位老人给他讲的蟒石传说和商洛婚丧嫁娶风俗,为他的写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一手素材;乡里人的憨厚淳朴和遇到大事难事不含糊的韧劲,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内心,给了他写作的强大动力。
  体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孙为有选择地阅读名著。他给自己定下了读100部名著的计划,并按照文学史系列阅读。从2001年至2006年,他通过各种途径把外国的重要文学流派、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系统地读了150多部。这次阅读使他脑洞大开,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和文学理念,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是卡夫卡、福克纳、乔伊斯、普鲁斯特、萨特、伍尔芙、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贝克特、加缪、川端康成、托马斯曼、高尔斯华绥、莫里亚克等。
  与此同时,孙为广泛浏览商州史志和文史资料,重点阅读商州民风民俗和山川地貌部分;研读《红楼梦》和《红楼梦学刊》,学习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手法。
  阅读的同时,拉写作提纲,前后耗时5年。第一次弄了两页,第二次弄成三页,形成了《莽石》的写作构想:6部12卷108节(出版时删节为11卷99节)。之后又拉出写作线索,线索下又明确故事、情节,有的地方还标出细节、伏笔。这一阶段用了3年时间,记满了一个笔记本。后来又扩展成216页,再多次调整,到2006年12月25日深夜终于完成了《莽石》的写作提纲,每一节的线索和故事情节、细节都安排好了。写作提纲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两个笔记本,像盖楼房的施工图,开工后只需按照图纸砌砖抹水泥就成了。
  《莽石》的写作过程
  那段日子,孙为每晚从七八点开始,坚持写作四五个小时,有时写到深夜12点多才放下手中的笔。《莽石》的故事和人物原型大多来自他所熟悉的生活,写起来很顺手,也很陶醉。
  每天晚饭后,他准时关闭门窗,拉严窗帘,拧亮台灯,作品里的叶、陈、付、颜、梁、辛、韩、冀等十几户人家的三五十口子人,便争着来到他的笔下,向他倾诉他们的悲喜人生和生活遭遇。当孙为沉浸到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境遇之中后,他们的灵魂就附着在他的身上,他的眼前就幻化出他们鲜活的生活场景和音容笑貌,身不由己地被他们的经历牵引着,写着他们的故事,说着他们的话,呈现着他们的内心情绪和日常生活。孙为一会是叶潇,一会是陶琳,一会是叶知秋;一会在陶塬村,一会在蟒石沟,一会在乌有县城;一会眉心紧蹙,一会眉开眼笑……在作品人物的引领下,孙为神游于众多家庭和人物之间,与他们在街市巷陌、山川村镇尽情地阅历人世繁华,领略人生境遇,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在艰辛中奋斗、在忙碌中奔波、在爱河里跋涉、在激情里创业、在痛苦中哀鸣、在憧憬中企盼、在追求中奋进、在梦幻中愉悦,陶醉在一幕幕人生情景剧中。
  孙为用了1000多个夜晚,写完了叶氏三兄弟(三个蟒石)的故事。当他完成《莽石》的写作,丢下手中的笔,从自己营造的小说世界里走出来时,作品里那30多个与他魂牵梦绕形影不离的人物却瞬间从他的眼前集体消失了,他一下子坠入到虚空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空寂与孤独,也感受到了长期以来没有体验过的轻松。
  让读者去评说
  长篇小说《莽石》出版后,受到省、市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市、区文联、作协和文友都伸出了热情的手给以扶持、鼓励,为他搞宣传、写评论、开研讨会,想方设法把《莽石》介绍给读者,把它推向社会。
  孙为历经十多年、数易其稿完成的长篇小说《莽石》,全书84万字,着力表现当代底层社会生活状态。小说以叶家的家境兴衰和数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穿插叙写了众多家庭的生存现状和众多人物的人生境遇,描绘了广阔的城乡社会生活画面。小说的主线叙写了青年才俊叶潇扎根乡村建设、兴建生态园的故事。叶潇是名牌大学高材生,学有专长,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志存高远、目标远大、敢想敢干。他冲破家庭的束缚,借着包村蹲点的机会,下沉到风光旖旎的陶塬村,结识了果园主人的女儿陶琳,两人上演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叶潇借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在市县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将陶家的小果园改造升级为规模巨大、功能齐全、名扬省市的生态园,但在经营即将步入辉煌的关键时期,AP园区的老板为开矿挣钱,带人烧毁了生态园。叶潇面对人生重创,一度抑郁成疾,后在妻子陶琳的开导和多方鼓励下重新振作起来,生态园又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他践行着自己济世惠人的人生信条,带领乡亲们投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洪流之中,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赞歌。
  《莽石》到了文友们的手里后,孙为几乎没有抱多少希望,但文友们的好评声通过电话、微信不断地传了过来,还有几个文友的评价让他受宠若惊。文友的评论发到网上后,关注《莽石》、阅读《莽石》、评论《莽石》的人越来越多。有文友开玩笑说,商州城里下起了“莽石雨”。但是,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一名基层作者,孙为深知《莽石》的面世只是他文学之路的起步,要取得真正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莽石》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更需要时间去检验。让他欣慰的是,《莽石》是一部接地气的书,真实地呈现了底层社会的生存状况和人生命运。无论是文学圈内还是圈外的人,都说从《莽石》中读出了自己经历过的人生和生活。
  读者喜欢读《莽石》,是因为他们从里面读出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就像有人爱照镜子,不是因为镜子有多么好,是因为人们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那张脸。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镜子,而是镜子里的自己的形象,这就够了!为千千万万的底层人写照,不正是孙为写《莽石》的初心吗?
  孙为说:“我们都是底层社会的普通人,个体的人生注定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味地为了出人头地而拼搏,是很难弄出啥名堂的,甚至把人生路走偏。但是,只要能把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些有意义的好事实事,让自己的努力给他们带来益处,即使这益处再小,都是有意义的。这样做了,做成了,我们那没有意义的人生就有了意义。怎样在没有意义的人生中寻找意义,就是《莽石》做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