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心为灯 由博而约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463
  4月11日上午9时20分,付晶走进手术室。今天要做的是一个64岁妇女的盆腔肿瘤减灭手术。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病例。”付晶说,患者3年前因子宫异常出血在山阳县某诊所做过手术,但那次手术不彻底,以致残留的宫颈内膜生成巨大肿瘤,并和肠管、膀胱包裹成团,手术难度加大。她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半点疏忽。
  12时20分,手术结束。付晶又去了麻醉恢复室,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并向其家属交代术中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任何手术对病人都是一次创伤。”令付晶感慨的是,如果患者在3年前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可能就不会有二次手术的发生。
  类似的情形,自付晶来山阳后,就没少遇到过。2年前,她还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妇产科主治医师,在单位紧急调派下,跟随医疗帮扶队赶赴山阳县人民医院,在这儿扎下根来。
  付晶清楚地记得来山阳的第一次义诊。那是一个冬天的清晨,她们绕过多处正在抢修的水毁公路,一路颠簸,到达漫川关镇。义诊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让她感到震惊,老人因倒睫导致角膜溃烂,一只眼睛稍有光亮,另一只已经看不见了。“如果早些去门诊做个小手术,只需几分钟,可能就不会这样。”付晶问老人为啥不早点做手术,老人却支支吾吾。在后来的接诊中,付晶发现,很多老人因交通不便,或舍不得花钱,或健康意识不足,将小病拖成了大病,让她惋惜不已。
  义诊回来,付晶与这个陌生小城的距离突然拉近了。“山里人看病确实很艰难,帮扶队对基层人民的帮扶,任重道远。”她从心底生出一种责任感,迫切地想为这里的人们做点什么。
  付晶被分到山阳县人民医院妇科,当时妇科刚成立不久,微创技术的提升是个重点。在充分了解科室的实际情况后,付晶与大家积极沟通,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她从加强科室管理入手,通过首诊负责、按时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等环节,有效减少了医疗差错及纠纷。她还制定了“师带徒”方案,通过“理论学习—操作实践—协助手术—独立手术”循序渐进的模式,快速提升妇科在面对复杂子宫、卵巢切除手术和高龄病患等方面的诊疗水平,并开展子宫内膜癌根治术、盆腹腔巨大肿瘤切除术等11项新技术,实现医院诊疗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其中,由付晶经手的2个病例成为山阳县人民医院的典型案例,在培训中不断被剖析、参考、借鉴。
  付晶听说,一名患者因为贫血多次被送到医院,而患者有轻微精神分裂症,无法有效沟通,每次都是输血纠正就出院了。她觉得蹊跷,详细询问家属后,才得知该女子每次来月经都会持续半月之久,经仔细检查,发现是一个黏膜下肌瘤作祟。
  另一次,付晶接待了一个因脑梗后遗症瘫痪在床的病人,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出现异常子宫出血,从而导致严重贫血。“这种情况需要做手术,但因病人肌肉退化,麻醉及术后管理风险极大,没有人敢去接诊。”付晶和病人家属坦陈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详细交代术前注意事项。经过3个月的术前管理,加之与麻醉科医师的反复沟通,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
  “围手术期个体化管理”是付晶不断强调并付诸实践的一个概念。术前,她习惯召集相关科室人员,一起分析病人的病情,讨论术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制定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术后,再对手术过程进行一个全面的复盘,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每台手术变成一节精彩生动的实践课。
  付晶认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交流,以及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也至关重要,“我常以治疗为契机,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让治未病的理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路虽远,行则将至。”这是付晶的一个信条。而今,帮扶工作已近尾声,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她总想争分夺秒多做一点什么,“哪怕是留下一粒改变的种子。”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