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猪苓种植助农增收
本报通讯员 陈丰武 李 楠
文章字数:989

  “曹师傅,你带领群众种植猪苓致富的事情都上电视啦!能不能让我也跟着学技术?”4月13日一大早,马鹿坪村村民李长茂来到三合村曹根劳家门口,满怀期待地问。
  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后,李长茂高兴地说:“现在,我就跟你一块去地里学习种猪苓。”
  山阳县两岭镇三合村位于秦岭山脉流岭流域,属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今年3月,三合村村民曹根劳带领群众种植猪苓致富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十里八乡的群众隔三岔五来找曹根劳请教技术、询问市场前景。
  “我最喜欢种的中药材就是猪苓,一次种好,不用除草、施肥、赶野猪,3年后采挖,这是个懒产业。”说起猪苓种植,曹根劳滔滔不绝,“猪苓是多孔菌科多年生真菌,生于地下,有利尿、抗肿瘤、抗肝损伤等作用,近几年市场行情很不错。”
  “说是懒产业,但技术含量可不低,我跟着曹师傅学了3年哩!”家里种了10亩猪苓的三合村村民王小龙说,“人工栽培猪苓最重要的就是选地,要从地形、地势、植被以及土壤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还要选择合适的菌柴、菌核、菌种,这样才能获得高产、优产的猪苓。”
  10多年前,还是年轻小伙的曹根劳在外工务返回家乡后,面对日复一日的农业生产劳动发起愁:如何在山沟沟过上富裕的闲日子?养蜂、贩药、学木匠、当村干部……农村各类行业他都干了个遍,最终选择种猪苓。经过6年摸索学习,人工栽培猪苓大获成功。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瞄准“懒”产业的曹根劳带领群众成立了家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他让群众在合作社务工,免费给大家教技术。而曹根劳则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市场上。
  刘家喜是家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长期务工人员,他除了每个月在种植基地打工的2500元收入外,还种了7亩中药材,一年收入7万元左右。
  近年来,两岭镇三合村采用产业联农带农,对农户分层分类、精准施策,采取自主发展、基地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将15名党员培养成懂技术、会营销的“土专家”,带动全村280户群众种植中药材1000亩,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
  看似普通的“懒”产业,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去年年底,种植户刘晓华家里添置了一辆小轿车。今年开春,他就在为猪苓选材忙碌。他说:“猪苓变成致富宝,让我看到希望,感受到了幸福。”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中药材资源,向广度深度进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扶持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岭镇党委书记虞华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