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萧梅性的商县之行
刘 毅
文章字数:6631

萧梅性像(1935年)

黑龙口 萧梅性 摄
  萧梅性(1885年—?),字馨吾,湖北武汉(自署“夏口”)人,汉口铁路学堂毕业,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曾任(民国)陇海铁路管理局车务处运输课课长、商务课课长等职;旅行家,撰有多篇游记及关于铁道交通的文章,编著有《陕南商业调查录》《兰州商业调查》等。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6月6日,西安经蓝田县、商县(民国商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商洛市商州区及丹凤县大部)、商南县至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的西荆公路,经过历时三年的拟议、踏勘、设计、招标及施工后,正式通车。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萧梅性乘车经西荆公路至龙驹寨,见证了西荆公路通车的历史,记其沿途一日之见闻,名曰《龙驹寨游记》,刊发于同年8月的《旅行杂志》(第十卷第八号)上。今将其整理注释如下,以资参考。
  本篇游记原文分为两个自然段,今为阅读之便,大致依其文意及所抵里程分为数段,分别注解。
  龙驹寨①游记
  萧梅性
  汉口②、西安间之交通,在未有铁道以前,一般行李货物,多出于荆紫关③、龙驹寨之一途,故龙驹寨之名,为向时④所习闻。自平汉⑤、陇海⑥次第兴筑,交通为之一变,晚近萑苻⑦为患,此道乃为畏途,龙驹寨三字,不复闻于行旅之口矣。二十五年六月六日,西荆公路⑧通车,得乘机往游,从此辟荆棘为坦途,当能畅行无阻,将途中见闻,书之于后。
  ①龙驹寨:地名,即今丹凤县城(龙驹寨街道),民国时期为商县东部重镇。清康熙《续修商志》载:“土人传:嬴二世时,楚兵入秦,潭中出龙驹马,项羽得之,名乌骓,故镇称龙驹寨。”
  ②汉口:地名,在今湖北武汉市,为武汉三镇之一。
  ③荆紫关:地名,又称荆子关,即今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地处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西北与陕西省商南县接壤。
  ④向时:从前,昔时。
  ⑤平汉:指平汉铁路,又称京汉铁路。线路从北平(今北京)经郑州至汉口,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始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竣工通车,全长1214公里。
  ⑥陇海:指陇海铁路。线路从兰州经西安至江苏连云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始建,1953年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759公里。作者写作本文时,线路已修通连云港至西安段。
  ⑦萑苻(huán fú):此指盗贼、草寇。萑苻,本为河南中牟县西北的沼泽,因苇密易于藏身,故盗匪常匿其中以抢掠。后以称盗寇聚众出没之地。
  ⑧西荆公路:西安经商县至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实际修至河南省淅川县西坪镇,即今西峡县西坪镇)之间的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历时三年,至作者写作本文时通车。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改称长(安)(西)坪公路,1967年改名西(安)界(牌)公路,今G312线大致沿此道改筑而成。
  此行虽以西安为出发点,向东南斜行,而西荆公路之公里数,则以距西安十四公里之河口村①为起点,村在灞桥②之东,即昔人折柳赠别之销魂桥也。自此行三十公
  里,达蓝田县③之西门,向当地人问产玉状况,答者摇首,但云:“蓝田人善作厨,仅以厨子著名④。”
  ①河口村:地名,即今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豁口村。②灞桥:又称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位于灞河水道之上,旧址在今西安市灞桥区境内。始筑于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灞桥是长安东去的交通要道,自古为折柳赠别之地。早春时节,灞河岸边柳絮飘舞宛若飞雪,所形成的“灞桥风雪”景观为关中八景之一。
  ③蓝田县:即今西安市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部、秦岭北麓,东南与商洛市商州区接壤。始置于秦,县出美玉,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得名蓝田。
  ④蓝田烹饪文化发达,明清时期,陕、甘一带即有“蓝田勺勺客有名”的说法,出过多位宫廷御厨。自民国始,又被称为“厨师之乡”,民间语云“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
  至五十公里处,名流峪口①,高山在望,流水来迎。自此上秦岭②,沿水沟曲折而进,至七十一公里,即跻③秦岭之巅,较起点高一〇七八公尺④,较流峪口高七五三公尺,此为该公路之最高处,秦岭脊之最低处也。凡气候、县界、水路,俱自此划分。气候则南暖而北寒。县界,南属商县⑤,北隶蓝田。分水,南入扬子⑥,北归黄河。路旁有韩文公庙⑦,的是⑧当地古迹。昌黎诗⑨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悲壮苍凉,贬潮⑩过此作也。后人仰其贤,哀其遇,立庙于此。进殿瞻仰,光线不足,其中居民语云:“文公已封为山神。”问谁之封,答是玉皇,殊不知昌黎排斥佛老,不遗余力,如果有玉皇,果有此封,昌黎必大读其《原道》
  ⑪
  杰作,掉头不顾
  ⑫
  。岭南坡道较陡,丹江
  ⑬发源于此,路经老君峡
  ⑭
  ,两山相距咫尺,状若一线天,恰如曲径通幽。
  ①流峪口:地名,在今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因处于流峪入口处,故名。
  ②秦岭:此处指商州城西百里之外(今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一带)的秦岭。“秦岭云横”为明清商州八景之一。
  ③跻(jī):登。
  ④公尺:长度单位,米的旧称,一公尺即一米。
  ⑤商县:旧县名,民国商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商洛市商州区及丹凤县(1949年新设)大部。
  ⑥扬子:水名,即长江。长江在扬州一带古称扬子江,因扬子津而得名。
  ⑦韩文公庙:旧址在今S101线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与蓝田县九间房镇交界处的秦岭山巅路侧,祀唐代韩愈,今已不存。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进士,官至吏部侍郎。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谥号“文”,故称“韩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韩昌黎集》传世。
  ⑧的是:确实是。
  ⑨昌黎诗:指韩愈所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其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⑩贬潮:指韩愈因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刺史一事。
  ⑪《原道》:韩愈所作古文,是韩文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
  ⑫掉头不顾:形容毫无眷顾,态度坚决。
  ⑬丹江:河流名,发源于今商州区牧护关镇境内的凤凰山,流经今丹凤、商南两县后出陕西进入河南省境内,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注入汉江。为汉江最大支流,全长约390公里。
  ⑭老君峡:地名,在今商州区牧护关镇铁炉子村西北,西荆公路(蓝田至小商塬段即今S101线)由此经过。此地两山夹峙,石壁陡峭,山谷弯狭,悬崖一线,车行谷底,惊险异常。
  至八十六公里,经一市镇,名黑龙口①,据孔道②为街,三日一集③。市之两端,矗立三层红楼,赤槛朱楹,与青山碧树相辉映,严然④画境,窃怪⑤汽车未识人意,不肯缓缓行也。同伴语云:“公路未通前,此为暴客越货⑥之所。”治安有赖交通,于兹信然!
  ①黑龙口:地名,即今商州区牧护关镇黑龙口村。相传古时秦岭山下有一海眼,内有黑、黄二龙争斗,黑龙得胜占据秦岭下二十里处之深潭,名黑龙潭。因此地素为商州通往西安之隘口,故名黑龙口。
  ②孔道:大道、通道。
  ③集:集市。乡间定期聚众贸易之处。黑龙口原逢农历三、六、九日为集(本地方言读qí),今则逢农历单日为集。
  ④严然:当为“俨然”之误,意即宛然、仿佛。
  ⑤窃怪:私下里暗暗埋怨。
  ⑥暴客越货:指强盗抢劫财物。暴客,强盗、盗贼。
  至一〇五公里,逢一绝妙风景,镌入脑际,未尝稍去。其地崇山四合,一水①中分,吾侪②沿北岸行,对岸之山突伸石壁一股,高数十仞③,屹立河中,河水为之曲流。石巅建小兰若④,行人仰望,仅能相其背。庙后立白塔,与岩末齐,厥⑤状如悬岩伏猫之翘其修尾,又若巨灵⑥在众峰之中,独竖一指,而群山拨黛,万树曳绿,相映相绕,益足显其幽媚。佇立⑦少许,心畅神怡。地名石嘴,寺曰“娘娘庙”,此问之土人⑧所得者。
  ①水:指丹江。
  ②吾侪(chái):我们、我辈。侪,辈、类。
  ③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七八尺。
  ④兰若(rě):即寺庙。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此处指民间所称之石嘴庙,旧址在今商州区麻街镇中流村丹江南岸,内祀真武大帝,有匾曰“中流古阁”,另有塔亭及戏楼
  等,皆毁于“文革”期间。
  ⑤厥(jué):代词,其。
  ⑥巨灵:神话传说中劈开华山
  的河神。
  ⑦佇(zhù)立:即伫立,泛指
  站立。
  ⑧土人:土著,本地人。
  至一一二公里,地名斩龙头①,盖一小山头被旧道所切,以是得名。此路有黑龙口、斩龙头、龙驹寨诸名称,
  地以龙名,何其多也?
  ①斩龙头:地名,在今商州区麻街镇湖新村南,位于丹江北岸,今为
  仙娥湖(二龙山水库)所淹没。
  再前行,至商县,距起点一二〇公里,四皓墓①在其西,商山②面其南,山形如商字上部。城无北门,南门临河,虽设常关,城内较蓝田繁盛,有银行。问风景区,则有以南门内之莲池③见告者,觅之,仅一小池,荷叶贴水而已。池北有孔庙④,土墙倾圮,露柱⑤皆赤条条,不蔽风日,无可流览,
  废然⑥而退。
  ①四皓墓:商山四皓之墓,在商洛有二。一在今商州区城关街道四皓社区,今存墓冢三座、四皓祠一座,以“商州汉墓群”之名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建成四皓公园。“四皓古陵”为明清商州八景之一,文中即指此地。一在今丹凤县商镇,隔丹江与商山相望,今存墓冢三座,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皓,汉初四个隐士,名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lù)里先生周术。四人因避秦乱隐居商山,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召,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刘盈,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遂使高祖辍废太子之议。
  ②商山:山名,又名商岭、商阪、四皓山、地肺山、楚山等。位于今丹凤县商镇南1公里处、丹江南岸。相传秦末汉初时四皓曾隐居于此,故称“商山四皓”。“商山雪霁”为明清商州八景之一。此处所述有误,商县城南为三台山(今龟山东部)。
  ③莲池:即今莲湖景区,位于工农路东。由明代邑人私家花园发展而来,今改建后占地面积达253亩,为国家AAA级景区。
  ④孔庙:指文庙,商州文庙旧址在今莲湖景区西北隅,始建于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今已不存。
  ⑤露柱:指旌表门第立柱柱端的龙形部分。
  ⑥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
  至一三三公里,地名红石窑①,一山陡壁,峭不可攀,仰见洞②口排列,如寻常门户。各洞口之间,插横橛③,承窄板,为来往之栈道,视之已惊心骇目,行者不知作何状态。昔人凿此,为避匪计耳。闻匪曾负嵎④于此,官军亦无如之何⑤,自斯以往,此类险洞甚多,最著者为罗公砭⑥,悉⑦在削壁半山之间,居高临水,莫可飞越。遥视洞口,密如蜂房,其横列者,架板以为交通;竖行者,缀梯以相上下。然梯皆直立,距地尚遥,其状如飞桥凌空,云梯挂壁,非有援者不能冒其险,非有胆者不得入其门,老幼妇孺,非用绳缒⑧不能达此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之石窟。闻其中有积水,有囤粮,可作长时间之支持,说者谓强者铤而走险,岂知弱者不能走险,亦不能生存。
  ①红石窑:地名,当在今商州区沙河子镇柴湾社区一带。
  ②洞:指商州民间俗称的“巴人洞”“藏匪洞”,商洛境内约有数千座之多。经考古证实,为古代崖墓,今以“商洛崖墓群”之名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橛(jué):短木桩。
  ④负嵎(yú):也作“负隅”,指凭借险要的地势。嵎,山势弯曲险阻之处。
  ⑤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
  ⑥罗公砭:即罗公碥,在今商州区夜村镇乐园村丹江北岸。此地原有碥路,长约2.5公里,宽不足一米,下临丹江,险峻难行。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时任商州知州罗文思捐廉俸改建拓宽,行旅便之,称“罗公碥”。时任商山书院掌教(曾任洛南知县)钟麟书撰《罗公碥记》,载乾隆《续商州志》。碥,位于急流之中形势险峻的小片石地。
  ⑦悉:尽,全。
  ⑧缒(zhuì):本指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此处主要指用绳子拴住人从下往上拉,用“拽”似更为确切。
  逾①秦岭以南,民团武器,形如铡刀,缀以木柄,荷②之而行,又若放大之厨刀,其式特异。商县新坟,丛插三角小白纸旗,儿童服孝③者,以白布缠头,左右平伸一尖角④,亦异状也。
  ①逾:越过。
  ②荷(hè):扛。
  ③服孝:戴孝。亲属去世后,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表示哀悼。
  ④指用白布折叠做成的孝帽。文中描述的两个尖角的孝帽为男孝子所戴,女孝子孝帽则为圆形,今仍如此。
  至一七七公里,即达龙驹寨,鸡冠山①在其北,尖峰排列,迤逦而下,遥瞩酷肖鸡冠。陕人云:“西有鸡头关②(在褒城),东有鸡冠山。”即指此。寨墙以圆石垒成③,高六七尺,街长三四里,共约千户,市面冷落无生气,败瓦颓垣,随处可见,闻为匪占据两次④,人民被戮,财帛一空,故疮痍犹满目也。
  ①鸡冠山:山名,位于今丹凤县城北1公里处。山体色赤,耸拔嶙峋,状若鸡冠,故名凤冠山,俗称鸡冠山。明清商州十观之一的“鸡冠插汉”即此。
  ②鸡头关: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褒城镇北,临褒河峡谷,因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故名。为蜀道必经之地,有“北栈首险”之称。
  ③据民国《续修商县志稿》载,龙驹寨原无城池,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驻军因城防需要,始筑石墙及城门,翌年告竣。有国民革命军六十七军一二九师师长辽阳周福成作《筑城碑记》。“垒”,原文作“累”,今据其意改。
  ④民国年间,先后有多股匪军窜入龙驹寨,烧杀抢掠,作恶多端,尤以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豫匪李长有之祸为甚。
  寨前临丹水,游时河内清浅,未见舟楫。闻由此至荆紫关,可通小舟,向为鄂陕货物水旱转载之要埠①,已往②之繁盛赖此。今者公路已通,汽车站设于寨北③,行旅往返,又出其途。吾祝其否去泰来④,早复旧状。
  ①要埠:重要码头。埠,码头,引申指有码头的城镇。
  ②已往:以前。
  ③西荆公路龙驹寨汽车站旧址在原龙驹寨北门内,约在今丹凤县人民武装部东南侧。
  ④否(pǐ)去泰来: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否、泰,均为《周易》中的卦名。否卦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阂、闭塞不通之象,泰卦为上下交通之象。旧时于命运的好坏、事情的顺逆,皆曰否泰。
  自秦岭抵此,计一〇六公里,沿途割麦插秧,正是农忙时候,惟山岭绵延,田地极窄,村户疏落,出产不多。龙驹寨以产葡萄、香苜蓿著称,列处峰峦叠起,状如复瓣之花,汽车奔驰其间,又与走马看花相类似,此篇虽曰“游记”,改为“跑记”,庶①副其实。至西荆公路之建筑,开山凿石,工程浩大,羊肠鸟道②,化为坦途,开亘古以来之新路径,值得吾人赞美,且在交通上、治安上均有极大价值。此路迄界牌③,计二六三公里,吾行仅及大半④。
  ①庶:几乎,将近,差不多。
  ②羊肠鸟道:形容狭窄险峻的山路。“道”,原文作“頭(头的繁体)”,今据文意改。
  ③界牌:即陕、豫界,在今商南县富水镇与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民国时隶淅川县,1949年后改隶新设的西峡县)之间。
  ④据当时的《大公报》及《道路月刊》载,西荆公路通车典礼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6月6日在蓝田县西门外举行,陕西省建设厅提前邀请全省党政军学农工各界代表组成观礼团参观全线,计划由西安起至商南界牌,原定时间为二日半。当日典礼结束后,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率全团成员分乘十余辆车巡视全线,于14时许到商县,稍事休息后继续东行,18时至龙驹寨。当晚彻夜小雨,次日清晨雨势更大,继续东行恐道路泥泞难行,故决定原路折返。上午9时雨止天晴后出发,18时返抵西安。作者即在此行之中,故谓“吾行仅及大半”。
  综上可知,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6月6日,民国陕西省政府在蓝田县西门外举行西荆公路通车典礼,时任陇海铁路管理局车务处商务课课长的萧梅性受邀观礼,并随团乘车参观,抵龙驹寨,记其当日之见闻,即《龙驹寨游记》,后刊发于《旅行杂志》。
  值得一提的是,《旅行杂志》是我国第一种旅游类专业期刊,是民国时期旅游期刊的翘楚。它创刊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春,由“中国旅游业之父”陈光甫先生创办。该刊每年12期为一卷,每月以号标示。其显著特点是撰稿人均为民国时期享誉文坛的重要人物,如郁达夫、张恨水、于右任、周瘦鹃等,茅盾先生曾任该刊主编。所载文章多以旅游散文、随笔为主,文笔隽永,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深受读者欢迎,行销全国,远及欧美。
  民国时期,虽然仍在使用繁体字,但各地的革命人士已陆续摒弃文言文,采取白话文,但这种革命并不彻底,常常又将自己的方言、语言习惯及习惯文言掺杂其中,所以形成了半文不白或者说文白夹杂的情况。具体到写作中,又因人而异,或偏文,或偏白,所成文章在通顺易懂之余,又常常不失文言抒情的雅致和丰富性,读来别具意趣。本篇游记使用繁体字,篇幅不长,行文潇洒,顺畅自然,语言凝练,读来意趣横生。
  此外,在民国时期,照相机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在铁路部门任职的萧梅性更不例外。他利用工作便利,拍摄了不少实景照片,撰写了《长安游记》《兰州导游》等多篇游记文章,刊发于《旅行杂志》。《龙驹寨游记》一文即配有《蓝田县汽车站》及《黑龙口》照片两张,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同时,随文还配有《龙驹寨游记路线图》一幅,简单明了。
  总之,《龙驹寨游记》载录了民国时期西荆公路通车后商於道上的地理状况和社会风貌,描绘了前工业时代的古朴山邑及静谧山水,使人们得以窥见商县地域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风物名胜乃至社会百态,文笔优美,引人入胜。这些行程记录,在时过境迁的今天,成为我们研究历史及了解旧时风情的珍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