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三事分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文章字数:1030
  编辑同志:
  现实中,环境脏乱差、道路破损、路灯不亮怎么办?家中漏水该找谁?化粪池堵塞谁来管……作为“中国之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治理面对最广大的群体、最复杂的矛盾、最具体的问题,无论是私事、小事还是大事,都检验基层的治理能力。
  然而,在近年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干部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困惑:街道社区管得越多,矛盾似乎越多;管得越细,群众意见越大。何以如此?分析来看,其根源在于政府、社会、居民之间权责不清、沟通不畅,未形成互补共生关系。实践表明,只强调自上而下的精细管理,没有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政府管得再细,群众认同感也不会随之上升。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群众工作的方法不对路,措施不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厘清政府、基层社会组织、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没有较好划分各自的职责边界。为此,我们在当下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过程中,亟需厘清政府、社区、居民之间的权责和角色定位,形成互补共生关系。
  据报道,今年春节前夕,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南岸后堡站正式开通,让当地居民欣喜不已。然而,3年前,轨道站启动建设时却引发了与“坝坝舞”争场地的风波。如何推动事情顺利解决?南岸区南坪街道后堡社区用“三事分流”工作法,将这件看似是居民跳不了舞的“私事”,转为协商解决的“小事”,又推动其升级为街道的“大事”,不仅为居民争取到一个公园,拓展了公共活动空间,还推动了社区城市更新。显然,“三事分流”工作法厘清了居民、社区,还有街道各自的职责和义务,通过这种方式能达到共建共享、多元共治的局面,破解更多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行大事联办、小事共办、私事自办,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无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也是基层治理协商共治的生动实践。
  具体而言,首先要赋权街道、下沉力量、提升效能,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难题。其次,将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问题,分为大事、小事和私事,明晰权责、分类办理。要落实责任,“大事”快办;实行基层协商,“小事”共办;注重引导,“私事”自办。
  归根结底,“事”要解决,但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快速化解“三事”的机制和流程,尤其把群众参与贯穿于办理“大事”的始终,办事方案群众议、办理过程群众督、办理效果群众评。只有将政府独唱变为群众合唱,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美丽格局定会形成,进而跟上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节拍,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更有分量。
  读者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