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炉火丹心写人生
——记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建军
文章字数:1832


  本报记者 胡 蝶 通讯员 陈富中
  2023年4月27日,是李建军必将终生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陕西宾馆二楼主会议厅,52岁的他受到了省总工会的表彰奖励,登上了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的领奖台。
  李建军是商南中剑公司的一名普通炉长,他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人生,得从十几岁说起。1988年7月,李建军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来到了商州铁合金厂,自此便与中国冶炼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5年后,他又到了山阳县铁合金厂。
  1997年3月,李建军与姐夫蔡华宪一起回到了家乡商南,在县城郊区二道河口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启了中剑公司的创业之路。这一干就是26年,他始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奋斗在生产一线,见证了中剑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历程。
  建厂伊始,征地拆迁、开挖下石、夯基建房、看料试产,李建军不管天晴下雨、白天黑夜,都显示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干在工地。当最初的两台小炉子建成投产,他整整掉了10多斤肉,瘦了一大圈。但是,看到第一槽硅水从炉膛里汩汩流出时,他又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一年多的煎熬和辛劳,顷刻间化作满脸的微笑。
  企业总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人生总是在辛勤的劳作中收获喜悦。20多年来,李建军不管是担任炉前工还是机械维修工,都是干一岗爱一岗,爱一岗钻一岗,在每一个岗位都成果满满。任机械维修工期间,一旦机器设备有损坏,他随叫随到,即坏即修,调试测情、爬高上梯、满手油污、汗流浃背是他的常态。为了攻克机械维修方面的难题,他把“钻劲儿”和“不服输”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练就了一身真本领,被公司员工称为“百家通”,大家都说:“有难题,找建军。”在停炉检修和扒炉维护的各个时段,他都是第一个钻进炉里测量炉内温度,以血肉之躯感受炉温,若自己受不了,就坚决不让其他人进入炉内,真正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驻守,哪里有难题就在哪里解决,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将
  高温炉按期维护完毕。
  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次改进料仓,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益。他还将叉车改装成加料车,有效减轻了人工加料的炙烤,又极大地提高了添料效果,在添料作业面上率先实现了半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工友们一个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打心底里佩服他。2012年,他被商南县委、县政府授予“岗位标兵”荣誉称号。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出色的机修工作,练就了李建军勤思考、爱钻研的习惯,养成了他敢打敢拼敢闯的精神品质。公司董事长蔡华宪慧眼识珠,坚持“内举不避亲”的原则,大胆起用低学历的内弟,于2017年任命李建军为炉长。从此,李建军开始独当一面。他向孙博、邱荣刚等老炉长老工人虚心请教,与60多名工友推心置腹,逐个谈心,做到知人善用、合理配岗、有序倒班。他常说“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定赢”,这“四个一”成为激励员工的警句。
  李建军还悉心研究烧法,根据化验结果,反复分析对比不同产地硅矿石的活性和熔点,不断调整各种原料配比,总结出了“依据电耗断产能,依据仪表断炉况,依据炉况断产量,依据通氧断质量”的工作方法。白天,他检视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夜晚,他翻看各种数据,对比分析,查漏补缺,思考对策。面对高电耗,他思考解决的办法;面对部分次品,他寻找问题所在;面对炉龄不及预期,他谋求出路。公司的炉龄大多在3个月左右,每扒启一次损失逾百万元。实行李建军提出的烧法后,炉龄普遍延长至5到6个月,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资金600多万元。他常说:“公司给了我工作,给了我工资待遇,让我成了家买了房买了车,成为一名光荣的产业工人,我就应该多做事情,多干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科技添翼,舞动第一生产力。公司要做大做强,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向科技要效益。李建军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肯动脑、善思考、勇探究、不服输、重执行的犟劲儿,正是科研人员必备的优良品质。他对除尘舱外冷气弯管进行科技改造,极大地降低了舱内和除尘袋内的温度,解决了高温灼人的难题。他设计发明的烟气回收罩装置,能够有效回收倒包时硅水释放的烟气,节约了大量资源,并且做到科学、安全、环保,成为业界首创,更被跨界广泛采用,2017年1月获得商洛市科学技术奖。公司取得的5项发明专利,他都是重要参与者,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炉火正旺,丹心赤诚。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每五年评选一次,足以显示出这份荣誉的分量。盛世若熔炉,冶炼出诸如中剑公司一样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企业是熔炉,锻造出无数像李建军一样从农民华丽转身成为产业工人的劳动者,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