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信息产业——
山阳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文章字数:2055

山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车间

△山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流水线

△山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
  近年来,山阳县聚焦绿色循环发展定位,打破固有思维和路径依赖,以理念之变引领产业之变,以产业之变促进发展之变,无中生有谋项目、建园区、兴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跨越,打造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构建了以健康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连续3年代表商洛接受全省重点项目现场观摩,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7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50.09亿元,均居商洛第一。
  勇于破局谋产业 变不可能为可能
  山阳全域处于秦岭腹地,属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如何在秦岭保护优先与强县富民中求得最优解,山阳县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绿色转型的突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山阳县在发展中牢记“国之大者”,毫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聚力绿色转型,努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产业结构的突破。过去山阳一直是矿业独大、占工业比重70%以上,加之科技型、成长型新兴产业偏少,突破资源瓶颈、优化产业结构、寻找发展新路径迫在眉睫。
  移民就业的突破。山阳“十二五”“十三五”累计搬迁34647户137479人,特别是城区搬迁群众8390户33819人,其中劳动力20285人,全县在外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约1.16万人。伴随着东部产业转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兴起,出现了“返乡热”“回流潮”。山阳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这些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转变观念、跨界思维,大胆想、超前谋,突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依赖,抢抓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精心制定发挥劳动力资源密集优势的产业规划,从2018年开始,无中生有谋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开创了把外向型电子产业从东南沿海搬到秦岭腹地的先河,走出了一条“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
  筑巢引凤建园区 变粗放式为集约式发展
  山阳县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县情,把集约节约用地作为拓宽发展空间的根本途径,坚决改变过去简单粗放、圈地而建的发展方式,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益。
  集约用地建标房。按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把标准化厂房作为承接产业转移、集约拓展空间的有力抓手,先后投资4.6亿元建成多层标房26万平方米,吸引雷博等12家企业轻装上阵、拎包入驻、快速投产,既减轻了
  企业负担,也提高了园区承载力。
  集智创新搭平台。每年设立电子信息产业科技研发专项基金1000万元,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在深圳、西安等地建成产品研发中心5个,培育电子类高新技术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推动
  形成越来越多的“山阳制造”。
  集成服务提效能。创新开展惠企政策、手续办理、用工招聘等“五个送上门”活动,从项目招商、落地、建设到投产全过程跟进、“一站式”服务,全国电源行业前五的迈思普5G电源适配器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不到4个月时间,刷新了山阳项目建设速度。
  招育链主强引领 变单一化为集群化效应
  山阳按照“突破一点、延伸一链、聚集一片”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动招、链主接续投、企业相互引,推动形成链主引领、链条延伸、聚链成群的发展态势。
  乡情招商引链主。发挥山阳在外从事电子行业人数较多优势,创新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主题招商活动,动员7名企业家返乡投资,吸引500多名在外精英回乡创业就业,瑞裕、迈思普等一批链主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以商招商延链条。顶格制定落实激励奖励办法,采取政府搭平台、团队专业招、链主接续投、企业相互引的方式,成功招引关联企业9家、实施延链补链项目16个,电源制造、触控显示、智能家居“三条产品链”日趋完整、聚链成群。 
  链式效应建集群。牢固树立“给企业安好家、更要配好邻”的理念,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协调衔接,促进企业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构建联系紧密、互补配套的产业链体系,以链式效应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2年,实现产值20.6亿元、利税2.5亿元,被命名为省级特色园区,获得“亩均效益领跑者”称号。
  工农融合带就业 变劳力型为技能型务工
  山阳始终坚持以工带农、以农促工,把县域产业发展与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统筹考虑、一体谋划。
  带动搬迁群众就业,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带动就业3200多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今年实施的印制电路板等4个项目将于年底建成投产,可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预计“十四五”末项目全部建成达效后,可带动就业5000人以上。
  带动技能培训提升,针对用工不稳、技能不强等制约企业发展难题,山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组建跨部门联动培训专班,整合人社、教育、农业、移民、妇联等10个部门培训资源,发挥校企合作、政企联动作用,常态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工人梯队,推动就业从劳力型向技能型、从季节性向长期性、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三个转变”。
  带动村集体增收,对自然条件差、无业可扶的高寒边远村,按照飞地合作模式,采取村集体异地参与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或整合村集体资金入股厂房等设施项目,每年收取租金300万元、带动16个村分红15万元以上,构建园区带村、借力发展新局面。 (市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