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相约黄河至北 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看巴彦淖尔联合采访活动纪实
文章字数:2560
节水灌溉

城市夜景

乌梁素海

参观蒙牛乳业

乌拉特草原

河套灌区

  本报记者 吕丽霞 薛海霞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协同推进黄河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8月8日至11日,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主办、巴彦淖尔日报社承办的“相约黄河至北 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看巴彦淖尔联合采访活动举行。沿黄九省区地市党报社长、总编辑和副刊负责人等组成的采访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等,进行实地采访。几天时间里,采访团成员切身感受到巴彦淖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决心与力量,看到其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交出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8月的巴彦淖尔,沙漠浩瀚,田野蓬勃,生机盎然,俨然一幅绵延壮美的画卷。8月的巴彦淖尔,宾客齐集,观景采访,探讨交流,共同寻找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奋进的步伐铿锵有力
  雄浑壮美的阴山山脉,波澜壮阔的九曲黄河,碧波如海的新华林场,阡陌纵横的河套平原,草绿水蓝的乌梁素海,绿草如茵的乌拉特草原,披绿生金的乌兰布和沙漠,这是中国新闻社记者眼中的“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西部大开发以及沿黄经济带的重点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巴彦淖尔通过搞农田水利建设,开挖总干渠、总排干,实现灌排配套,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粮仓。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农田退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乌梁素海,加之生态补水不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巴彦淖尔经济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对乌梁素海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引进人才与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农牧产业,培育优质种子,开发“天赋河套”系列农产品。到2021年,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万亩、田园综合体29个。生态、农牧业、品牌这“三驾马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领跑巴彦淖尔高质量发展。2022年,这个人口约150万的地级市生产总值达1084亿元。
  目前,巴彦淖尔市有机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农畜产品出口位居内蒙古第一,为全国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地之一、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其农业产业系列产品“天赋河套”授权产品先后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优质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
  看不完的美景,列不尽的成绩单,浸润着巴彦淖尔人奋斗的血汗与泪水,也让我们听到了他们铿锵前行的足音。
  塞上明珠亮点纷呈
  青山、绿草、碧波,朝霞与水鸟齐飞,湖天共彩云一色。在乌梁素海景区,站在游船的甲板上,采访组成员被优美的水域风光所吸引,纷纷拿起手机留住眼前美景。
  据巴彦淖尔日报记者介绍,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塞外都江堰”之美誉。2012年,乌梁素海面积仅为60年前的四分之一,被专家预测10至20年内或将消失。2019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实施七大修复治理工程,为乌梁素海的“生态病”开出一剂良方。目前,乌梁素海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鸟类约有260种,每到候鸟迁徙时节,数以百万计的鸟儿在这里休憩、觅食。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流域生态系统,乌梁素海流域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麦椒套种田的小麦已颗粒归仓。刚收完小麦的套种地里,一行行油葵整齐排列,一株株辣椒枝叶青翠欲滴。采访组成员对这种麦后移栽油葵、小麦套种辣椒的立体种植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选种到销售各个环节,一一问个明白。“小麦套种辣椒,麦后还种油葵,实现了‘一地三金’,值得学习!”大家对这种套种模式赞不绝口。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巴彦淖尔市共建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3个,辐射带动面积100多万亩,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8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
  走进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满眼苍翠,鸟鸣声声。几十年间,碱滩、荒滩变成绿树成荫的生态屏障,历经了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目前,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50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目前的65%,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变害为利守护母亲河
  千百年来,黄河屡次泛滥,给依着母亲河生存繁衍的人民带来了一场场灾难。由于早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巴彦淖尔境内的黄沙一步步逼近,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小困扰,综合治理,变害为利,是巴彦淖尔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课题。
  巴彦淖尔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河套灌区灌溉工程为地方农业发展用水提供服务,为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安全和水质安全提供保障,也为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提供支撑。近年来,通过节水控水和信息化建设,河套平原从无坝自流、多口引水,到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形成,让历史悠久的千年河套,不断焕发出新生机。
  乌兰布和沙漠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506万亩,其治理程度直接关系到黄河和河套平原的安全。磴口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在治理过程中,变“沙害”为“沙利”,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目前,在乌兰布和沙漠,他们在传统沙产业的基础上拓展以肉苁蓉、沙漠葡萄、光伏治沙、沙漠有机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沙产业。2020年,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和磴口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大家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后,纷纷为河套灌区灌排体系的运行、信息化建设情况和磴口县持续开展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的做法点赞。
  一路看,一路交流,采访组成员被巴彦淖尔人积极创新、苦干实干的精神折服,为巴彦淖尔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感叹。大家形成一个强烈的共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母体,坚守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创新黄河文化,是职责,更是使命。要进一步发挥党报媒体平台作用,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不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图片均由巴彦淖尔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