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离大众更近一些

——记商洛学院教授杨增强

字数:2,774 2023年09月14日 社会特刊
    杨增强在商洛中学作红色历史文化报告

    杨增强(右一)在汉中市留坝县考察红二十五军事迹

  本报记者 张志宏 米子扬
  杨增强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但他接受商洛学院的建议,选择延缓退休,继续他的红色文化研究与推广。而且,现在的杨增强比过去更专一,更成熟,更活跃,更耀眼。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红二十五军走过的一些地方,出现在商洛红色教育基地上,出现在商洛中学红色教育演讲台上,出现在媒体直播嘉宾席位上……不论身处何处,他都是为商洛红色文化而来。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时刻准备着,将红色代码写进论文里,传播给大学生,展现到整个社会中,让红色文化离大众更近一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老教师,跟杨增强曾经共过事,他说:“花甲之年的杨增强仍然用他的勤奋努力,加速度阐释着商洛红色文化,非常有意义。”杨增强则向记者透露,他计划利用三五年时间,把商洛红色文化研究和推广引向深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
  “把工作当爱好,乐在其中。”40年前,杨增强从陕西师大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商洛学院。40年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动,他一直没有离开三尺讲台,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他说:“作为高校教师,教历史照本宣科有啥意思,得动动脑筋,得下功夫搞学术研究,得把历史教活,得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社会,解决问题。”为此,他走自己的“捷径”,坚持阅读。他向记者介绍,学历史、教历史,不能眼睛只盯着历史文化典籍,而应广泛涉猎,把书读杂一些,阅读跟历史相关的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医学等方方面面的经典著作。他读书有一个窍门,就是拿到一本书,总是要记住书名、作者,翻阅目录,仔细读序言和后记,然后结合工作实际,精选研读有关章节。有些中外经典著作,他多次翻阅,个别地方前前后后读了几十遍,有的能背下来。
  杨增强通过大量的阅读,让自己不断厚实起来、丰满起来。他说,读是为了讲。在三尺讲台上,他始终将“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40年里,他虽说没有“挪窝”,却待过许多岗位,先后在中文系、科研处、党委宣传部、历史系、人文社科学院、图书馆等部门工作。他说自己是一块砖,放在哪里都要发挥作用。他不是一生只讲一门课,而是根据学校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不论讲什么,他都始终围绕着“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决定教学生什么,也就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至今仍保存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互动资料。翻开英教三班曹伟华的互动资料,上面写着:“杨
  老师是灯塔,照亮了我人生的航向!”
  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没意思。针对这一点,杨增强着力在备课上突破,变枯燥为兴趣,变枯燥为爱好,讲课像讲故事,从而吸引了学生。他的学生、西电马列学院院长李刚说:“杨老师讲课声音洪亮,有磁性。”学生朱自立说:“杨老师讲课是一次做人的示范。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是一次精神洗礼。”学生雷丹说:“杨老师总是在教我们许多道理,总能给我们启发。”记者采访到的几个学生普遍认为,杨老师把教书当作自己的爱好,把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课讲得生动有趣,他们不但爱听,也从老师这里感悟到了把工作当爱好对自己的人生影响至深,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看似枯燥,杨增强却能让自己有趣的灵魂闪耀光芒,感染学生。粗粗看上去,这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杨增强看来,这不是方法问题,而是爱。他说,让爱的能量流动,才把无趣变为了有趣,才打动了人心。他说,他跟学生在一起总是快乐的。
  二
  如果说杨增强的教学过程充满了爱,是用爱打动了学生的话,那么,他的教研成果则是爱心的结晶。多年来,杨增强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从研究红色歌谣、刘志丹,到研究商於古道、商山四皓、商洛移民、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他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突破。
  杨增强说,搞研究、写论文,总是把对事实的考证作为最重要的一环。他学历史、教历史,是一个搞历史研究的人,史实更是灵魂、是纲。他还把他的历史研究和记者的新闻采访联系起来,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只有事实准确、客观、真实,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杨增强不论是研究中国历史,还是研究商洛红色文化,其治学态度都非常严谨,力求尊重史实,始终把调查研究放在第一位。比如对红二十五军的研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重走红二十五军走过的地方,不但弄清了红二十五军当时的情况,还获得了红二十五军对后世当地老百姓的影响,使红色文化研究更深入,更具有现实意义。2018年7月,他在河南省鲁山县调查时,接触到一个叫范钦宪的人。范钦宪来鸡钟乡做生意时,发现这里的烈士墓散落多地,便作出一个建陵园迁移零散烈士墓的大胆决定。建好烈士陵园后,范钦宪还把老家的房子卖了,住在陵园里守陵。范钦宪的故事,更坚定了他研究红色文化的信心。
  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杨增强当下的红色文化研究和推广奠定了基础。梳理不难发现,如果没有40年的教学历程,没有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杨增强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红色文化研究。用他的话说,就是“之前的研究是现在聚焦红色研究的根脉”。换句话说,今天的红色研究和推广,是杨增强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工作的必然结果。
  三
  “红色文化研究是一种境界,一种责任。”杨增强说,“我将不遗余力讲好商洛红色文化故事。”
  据杨增强介绍,自2017年初商洛学院成立商洛革命老区暨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以来,他们利用学校图书馆平台,搜集整理了一万多册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类图书资料,重建了商洛红色文化资料馆,发表了20多篇红色文化研究论文,完成了省科联项目《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发挥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成了红色印记展馆,为商州区麻街地下交通站纪念馆建设提供了完整资料和布展方案,为商州区北宽坪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完整的布展资料。此外,还做了大量的工作。
  近几年来,杨增强先后到商州、柞水、丹凤、商南等地的学校举办讲座,讲革命史、党史、红军史。他通过讲述发生在商洛的红色故事,让广大中小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革命前辈高尚的精神境界。徐海东、刘华清、陈先瑞、红二十五军娃娃兵、袁家沟红军干妈、红二十五军七大传奇、商洛军分区首任司令员孙光、革命英烈王伯栋和巩德芳等商洛红色故事,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达到了红色教育目的。
  把红色资料转化为资源、变成能量,是杨增强红色文化研究的一大亮点。他说,商洛红色文化需要研究的地方很多,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资料,不进一步挖掘,资料变不成资源,不能向大众推广,就会萎缩红色文化的生命力。而研究与推广需要一定的力量,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杨增强告诉记者,他把自己的余生都交给了商洛红色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他坚信这是他的使命,光荣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