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老家的柿饼
王会珍
文章字数:1292
  中秋节后,柿叶泛红,柿子熟七八分,正是做柿饼的好时候。回到位于秦岭深处的商州老家,可见家家门前院里,都挂有一串串削过皮的柿子,红澄澄,亮灿灿,像灯笼,似风铃,格外养眼。内行人都知道,那是山里人晾晒的柿饼。说起柿饼,人们都知道它是由柿子去掉皮加工而成的,但对其制作的具体过程并不清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商洛山中,村子是喧腾而热闹的。物资匮乏,日常生活基本上自给自足。水果也就是满山遍野的柿子和其他一些杂果,可柿子最大的弊端就是保质期短,至多能有一个冬季,到来年春天就会变软发酸。家乡人历来有做柿饼的习惯,柿饼可以再让柿子保存一段时间,再说,柿子做成柿饼后也便于长途运输。
  柿子和柿饼,一个前世,一个今生。做柿饼,柿子要摘得不早不迟,早了不甜,味道不醇;迟了烂熟,不易加工。因此,每到柿子刚刚发红还没变软之际,正是做柿饼的最好时机。这个时节,北方雨季也已结束,便于晾晒柿饼。做柿饼也是大有讲究的。故乡柿子的品种不少,我熟知的就有:瓜干、牛心、烧柿和火晶等, 每个品种的柿子形状各异,口感也不尽相同。品种虽多,但对于做柿饼来说,只选个儿大水分少的。像牛心柿子,形如其名,拳头大,水分少,放软后味道绵甜,是做柿饼的首选。其他柿子如烧柿,做柿饼也不错。
  时节一到,村里人大都急急忙忙担着竹笼,拿着夹竿去田间地头或山上夹柿子。一背篓、一担担柿子拿回家后,就抓紧时间削皮,然后两三个一抓,穿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用龙须草拧成的柿饼串子上。一个个削好的柿子,被均匀散布在串子上,柿子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形成一个个一米多长的柿子柱,柿子柱又被悬挂在房檐下搭起的横木上。这段时间,家家户户房檐下都吊着一串串的红柿饼,像美丽的风铃轻轻摇曳,又像是一串串小红灯笼。房檐下阳光可以照到,大风吹进来也就变成了微风。就这样,白天太阳晒,晚上冷风吹,二十天左右柿饼就晾晒得差不多了。做柿饼要边捏边晒,最后水滴状的柿子被捏成了小圆饼,外表看起来皱巴巴的。此时的柿饼还不能吃,咬一口定是涩得难以下咽。把它们一个个取下,一层一层装进大瓷瓮里,层与层之间垫上晒好的柿子皮。也许是它们分别后的重逢懂得了珍惜彼此,重新捂在一起后又有了反应。一个多月后,柿子里的糖分已经浸出了彼此的身体,外表已是白花花一层“柿霜”,柿饼也早改掉了以前毛糙和硬邦邦的手感,变身成“温润如玉”的君子,咬一口甜蜜绵软。拿起来对着阳光看,金黄色的透明饼体上带着薄薄一层霜,看起来都让人好有食欲,这时它才可称为真正的柿饼。
  柿子变身为柿饼,营养成分也有所改变。有关资料显示,柿饼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糖分、维生素、氨基酸等,还具有降血压、解酒、治疗胃病以及止血润便的药用功效呢!不过,小时候,柿饼可不是让我们随便吃的,家里除了用它卖钱补贴家用,就是招待客人,沾满霜花的柿皮倒成了我们随时都可以充饥的零食。
  童年的时光稍纵即逝,前些年村里还有商贩组织村人做柿饼,但由于投资大、利润薄,很多年轻人便相继奔赴城市务工,如今村子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到了做柿饼的时节,老家人只将庄前屋后柿子树上够得着的摘下来,加工成柿饼,够自家吃就行,大规模做柿饼的热闹场景,已成为儿时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