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初心如磐 书写大爱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文章字数:4438
    孩子们写给“妈妈”的贺卡

    充满童趣的文化墙

    “妈妈”在辅导孩子阅读

    护工正在为孩子洗澡

    王新年小朋友住院期间,“妈妈”在耐心帮他吸痰。

  10月12日,秋高气爽,记者走进商洛市儿童福利院。在综合楼二楼的启智乐园里,记者被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打动,看到陌生人来,孩子们高兴地向来人招手,带着好奇的眼光四处打量。要不是看到有的孩子身下坐着轮椅,有的孩子眼睛几乎睁不开,你一定不会察觉他们与普通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写满了阳光和自信,一下子打破了记者脑子里对孤弃儿童的印象,自卑、胆小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
  市儿童福利院占地面积10亩,建筑总面积4795.42平方米,床位120张,目前收养孤弃儿童80多人。残疾儿童与健康儿童比例近1:1,残疾儿童中脑瘫等重症占比较高。院里根据儿童年龄结构、身体情况、智力发育等特点
  分区、分班,有针对性地开展睡眠照护、卫生护理、辅食加餐、特殊教育、医疗康复、心理疏导、安置服务等工作,设有生活抚养室、娱乐活动室、治疗室、康复训练室、特教教室和图书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今年,福利院还全面升级了儿童养护区、宿舍区、医疗区、厨房餐厅等,新建多功能厅、浴室、配餐室、标准化库房、监控室等,对全院安全保卫系统、消防安全系统进行了强化升级。福利院护理人员分三班上岗,以确保院内所有孩子一天24小时都有人照顾。
  用特别的爱呵护特别的心
  儿童福利院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温情,它让城市温暖而美丽;那些被遗弃的孩子有了新家,有了爱他们的“妈妈”,因而不再害怕。
  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绘画作品,一件件精致小巧的手工艺品,一张张饱含真情实意的小卡片……在手工园地里,记者不仅看到了孩子们奇思妙想的各类作品,还看到了他们为“妈妈”送出的母亲节贺卡。这是孩子们对“妈妈”感恩之情的表达,更是对福利院这个大家庭的无限依恋。
  “妈妈,妈妈……”一声声亲切地呼唤,如果不告诉你,你一定以为是孩子在妈妈面前撒娇,但是他们却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虽非亲骨肉,却有着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这就是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妈妈”。
  “妈妈”们的年龄从70后到90后不等,她们的职业有护理师、康复师、特教师、营养师……身份特殊,工作繁琐。在这里,80多个孤弃孩子各有各的故事和伤痕。
  在这里,“妈妈”们给了孩子们第二次生命,用“专属母爱”呵护他们快乐成长。
  由于福利院的孩子们没有明确的生日日期,有的通过“妈妈”估测生日,有的把来院的第一天当作生日,院里每月都会集中一天为这个月出生的孩子集体过生日,这一天也成为孩子们每个月最期待的日子。戴生日帽,吹蜡烛,吃蛋糕,工作人员还会用相机记录下他们每一年的成长,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启智乐园的照片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孱弱的婴儿浑身插满管子,旁边的护工阿姨在耐心地为他用吸痰器吸痰。
  护教办主任申佳佳告诉记者,这位名叫王新年的小朋友是重度脑瘫患儿,长期卧床,其呼吸功能、消化功能容易出现问题,免疫力低下,去年在医院住院期间,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幸运的是,他有三个天使一样的“妈妈”在医院照顾他,连续66天寸步不离地守候在他的身边,每隔20分钟为他翻一次身,每次换班间隙在家里切好土豆片,给王新年敷在打针的手上……就这样,在三位“妈妈”的精心照顾下,把孩子从死神身边抢了过来,孩子病情终于有所好转,顺利出院。回到院里上班时,同事见了三位“妈妈”,都说她们瘦了一大圈。她们却笑着说道:“只要咱们的孩子能有所好转,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这里的孩子大多身有残疾,体质弱、免疫力低,所以平日的照护难度比普通孩子要大许多,需要我们加倍呵护,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申佳佳告诉记者,每名护理员要同时兼顾多名儿童的衣食起居。
  每天天还没亮,“妈妈”们就早早起床开始忙碌,为孩子们冲奶喂饭、换洗尿布、清洗床铺、打扫卫生、接送上下学,还要辅导他们功课、哄他们睡觉、陪他们做游戏……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王丹在市儿童福利院上班已经有12个年头了,每每谈到孩子们,她都能准确地说出每个孩子的喜好,对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和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孩子们早已走进她的心中,住在她的心上。
  “这里的孩子,从小缺乏父母关爱,但同样懂得感恩,也很懂事,这让我们很欣慰。”王丹自带一种亲近感,孩子们和她的互动十分自然亲昵。
  小杰是王丹带大的第一批小孩之一,总是亲切地称呼王丹为“妈妈”。到外地上大专后,他每次回到商洛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王丹“妈妈”,过年过节都要去王丹“妈妈”家里拜访,遇到事情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微信找王丹“妈妈”聊聊。
  王丹告诉记者:“小杰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刚到福利院时讲话是南方口音,我们都不太能听懂,小学一年级就上了三年。他上四年级的时候,父亲从湖南来到商洛打工,机缘巧合下认出小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便想带小杰回湖南老家生活,但是被小杰拒绝了,他告诉父亲自己已经习惯了福利院里的生活,福利院的‘妈妈’给了他很多关爱,他不想再回老家。”
  尽管孩子们的身世各有不幸,来到福利院后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幸福。因为在这里,在“妈妈”们身上,孩子们看到了那束从人生裂缝中照进来的光。
  康教为他们插上自由的翅膀
  孩子们入院后,首先会进行综合性评估,再依据评估结果进入不同养育专区:身体和智力相对正常的孩子进入学生之家,接受较为系统的学龄教育;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孩子进入启智乐园。
  在启智乐园的教室里,温馨的灯光、儿童主题的装饰营造出舒心、宁静的氛围,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游戏、阅读、搭积木。有的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老师耐心地给予安抚。
  这是10多年来,护教办的“妈妈”们每天都要用超乎常人的耐心不断重复的工作。“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练走路,陪语言不流利的孩子学说话,给内向、害羞的孩子多一些鼓励……每天都很温暖很有爱,孩子们跟‘妈妈’们都很亲。”申佳佳向记者介绍。
  市儿童福利院院长郑丹锋告诉记者:“我们在保证收养儿童营养需求的同时,积极开展残疾儿童的生活抚育、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等,把特殊儿童培养成为普通儿童,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努力为他们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见到小丹时,她头上梳着精致的小辫子,五彩的橡皮筋点缀其中,身上的衣服干净利落。正在练习走路的她,用稚嫩的小手推着康复辅助器具,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看到记者时,她热情洋溢地笑了笑,灿烂的笑容仿佛可以治愈内心的一切伤痛。
  申佳佳告诉记者:“小丹刚被送来时坐着轮椅,双脚几乎没有站立过。经过这几年的康复训练,现在她已经可以独立用辅助器行走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自信,爱笑是她最大的特点。每次院里举办活动,小丹都会主动要求上台表演节目,有时候唱歌,有时候朗诵诗歌,甜甜的笑容看着就让人很温暖。”
  今年14岁的小福,已经在特教学校上学好几年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入院时需要借助滑板车滑行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是院内打篮球的主力运动员了。
  申佳佳告诉记者,像小丹和小福这样的孩子,在福利院还有很多。重残孩子的最大目标是通过康复训练减轻残疾程度,争取实现生活自理。对这些孩子来说,自理能力的训练很难,但也最重要,这是摆脱终身陪伴的基础。部分孩子已经从最初的不能抬头到能够缓慢地爬行甚至站立、行走,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能让他们高兴许久。“我们经常被孩子们憨憨的笑容打动,每个‘妈妈’都怀着一颗爱心来到这里,我们热爱这份工作,更热爱这些孩子。”申佳佳说。
  郑丹锋也清楚,院里有些孩子可能18岁以后仍无法回归社会,可能一辈子都将在福利机构生活,但他希望孩子们的一生“是不枯燥的,是有趣的”。他介绍道,福利院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个体计划,带着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和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交流能力,让这些孩子未来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更好地融入社会。“这种大家庭集体养育模式,弥补了孤弃孩子丢失的亲情,我们将竭尽所能支持和帮助孩子们打好基础,让他们到达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郑丹锋说。
  为孤弃儿童筑起温暖的港湾
  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一楼大厅里,记者看到了一张张“我们身边的榜样”的照片,照片上都是从福利院里走出来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军留在了部队,有的成了人民教师,有的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
  小静是洛南县一所幼儿园的幼师,在拥有事业的同时,也找到了爱她的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她的照片就被贴在榜样墙上。
  据福利院工作人员回忆,小静结婚当天,福利院的好多工作人员都赶到现场忙前忙后,跟小静同一批来福利院的兄弟姐妹们也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参加婚礼。“我们都是她的娘家人,自己家里办喜事,大家都要来帮忙。”另外,福利院还按嫁女儿的习俗为小静准备了嫁妆。行政办主任于淼说:“对于他们而言,福利院就是他们永远的家,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是他们永远的亲人。祝愿小静和从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们都能自信地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让爱心传递下去,用感恩回报社会。”
  有人遮风挡雨才是家,对于孤弃的孩子们来说,市儿童福利院就是这样一个“家”。小孩子们住在集体宿舍,被褥叠放得非常整齐,房间干净整洁。大孩子们有一个温馨的小卧室,卧室里有沙发、茶几、布偶玩具,收拾得既整洁又温馨。于淼介绍,这些陈列和布置,一方面是让这些大孩子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再就是为了让外出的大孩子们每次回到家里都有温馨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无论在外受了什么委屈,这里永远有个“家”为他们敞开大门。
  “以前,院里想过为孩子们统一成一个姓,但考虑到这样孩子们容易被标签化,所以现在百家姓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姓氏。”于淼向记者介绍。来院之前他们是孤儿,进入福利院之后,他们就有了“家”。对每一个入院的孩子,福利院都希望他们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到节假日,郑丹锋和福利院的“妈妈”们就会带着孩子们做游戏、看电影、吃烧烤、逛超市和外出研学等。郑丹锋介绍,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作为家庭成员需要分担的责任,将服务拓展、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幸福指数。
  “福利院工作性质特殊、服务对象特殊,我们这个团队始终带着感情、责任和爱心,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服务宗旨,持续健全落实儿童福利院保障制度,精细开展养护、教育、医疗、康复保障服务工作,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幸福和快乐。”郑丹锋说。
  记者手记:在市儿童福利院,看着一张张稚嫩而可爱的脸庞,从不能走路到能独立行走,从不能说话到会叫“妈妈”,一次鼓掌,一个微笑,无不饱含着全体工作人员和全社会对孩子们的鼓励和关爱。这个大家庭集中了世界上的一些苦难,也凝聚了人世间最温暖的情感。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是让孤弃儿童有尊严、阳光地生活,而孩子们残缺的人生也因为这些工作人员的存在变得圆满美妙。人生本该被爱包裹,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将个人的爱无限放大,包裹了那么多孩子,我想坚定地对他们说:“孩子们,不要怕,有这么多爱你们、关心你们、照顾你们的叔叔阿姨,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你们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在你们的背后,有一个对你们永不放弃的强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