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少习山下的振兴路
本报通讯员 赵 文 张钉民
文章字数:5073

     段湾村农文旅产业示范田园周末迎来众多自驾游客

    毛坪村猕猴桃丰收,村民采摘猕猴桃。

    栗子坪村脱贫户马兰林养蜂40多箱,年创收4万多元。

    段湾村梅花鹿养殖专业户

  中秋时节,叶厚果沉。位于少习山下的丹凤县武关镇多项富民产业迎来高光时刻,毛坪村的猕猴桃采摘热卖,网红赶来拍摄视频,助力果农将一袋袋鲜果发往外地;段湾村农文旅产业示范田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游玩;武关老街更是一改平日清冷,游客结队而至,千年古镇已成为社科团队和自驾游客研学旅行、慕名览胜的探访热地。而千里之外的南京城里,武关拉面一条街上正在俏卖的牛肉拉面,通过视频传回的画面似乎能闻到扑鼻的香气。
  产业布局壮里子
  武关镇地处丹凤县东南部,下辖14个村(社区)、102个村民小组,境内山沟纵横,农户居住分散,以种植业为主,产业项目单一,耕地少,发展产业有限。可武关的历史名气很大,人文积淀厚实,生态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可以说是绿水青山面子靓、基础滞后底子薄,村级建设缺乏集体经济支撑。对此,武关镇紧扣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强堡垒、聚人才,抓项目、兴产业,为武关乡村振兴壮里子。以“武关胜塞·秦楚风情小镇”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文旅+”“水生态+”,推动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结合镇域村情,按照“北药南茶中园区”产业布局,全镇发展茶叶7000亩、香菇350万袋、天麻5000亩、中药材3200亩、核桃建园6000亩、生猪5000头、肉鸡500万羽、散养鸡1.2万只,初步形成食用菌、茶叶、核桃、畜禽业、猕猴桃、中医药康养、乡村生态游七大产业链。
  武关汇聚源园区拓宽红薯、蜂蜜、手工挂面等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民乐园区香菇、花椒等食材被确定为全县中小学蔬菜配送中心指定产品,带动实现1600户群众稳定增收。今年14个村对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兑付生产发展项目资金255万元,全镇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698户3463万元。初步形成以武关古城秦楚文化为中心,以北部黑龙湾为目的地的生态游—中部武关古城历史秦楚文化游—南部段湾村、毛坪村农文旅融合体验游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迈出了古城开发保护、历史文化展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步子。
  阳阴村在包扶单位省人社厅的帮扶下,利用“三变”资金和村干部入股,筹资158万元成立了丹凤县艳阳春菌业有限公司,在本村碾子组流转土地15亩,建成30个袋料大棚,成功发展袋料香菇20万袋,带动60多人实现致富增收。枣园村新建冬枣基地30亩,搭建冬枣大棚12个,培育冬枣苗3万株,嫁接冬枣苗1万株。
  楼子村科管茶园500亩,发展袋料香菇50万袋,种植天麻3万多窝。如今,茶叶、天麻、核桃、花椒、木耳、苞谷酒、土蜂蜜、猕猴桃、五味子等各种特色产业在武关镇落地开花。
  招商引资抓项目
  武关镇作为丹凤县东南门户,“转型、跨越、赶超”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怀揣梦想的武关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让后发优势从沉睡中醒来。武关镇党委、政府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村建设生态污水处理设施,积极营造营商发展环境,提供亲情化服务,想方设法立项目引资金。镇党委班子成员“一对一”负责联系西气东输、城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助推高质量发展。镇上组建5支招商小分队,先后赴南京、台州、杭州、西安、宝鸡等地叩门招商,签订意向投资协议6个,落地项目2个。积极对接省、市、县相关部门,争取镇级文化广场、老312国道7.4公里道路柔性化改造、镇机关公租房等10个项目成功落地。全镇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家庭农场24家,先后有14家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成功争创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地处南坪村的丹凤县民乐现代农业园区,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使武关镇400多名群众实现了一份土地挣三份收入。凤林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核桃壳深加工生产线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以贸促农、以农带工、以工富农,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南坪村返乡能人耿明生利用村闲置校舍,建设丹凤盛景科技有限公司仿真植物社区工厂,带动30人稳定就业。毛坪村按照“企业+支部+合作社”模式,建起了3家茶叶加工企业,带动全村种茶面积6000亩,户均茶园20亩,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梅庄村招引陕西满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发展茶业,创建高山茶叶种植基地,发展茶园观光体验,通过茶园观光休闲旅游带动民宿发展,建成精品民宿2家,在县城建立绿茶体验店,带动建成可采摘茶园600亩。栗子坪村建起红薯粉条加工厂,栽植红薯25亩,年加工粉条6000公斤,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11人,人均增收4000元……
  镇政府积极对接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以及古道茶城等企业进行对口帮扶,购买武关特色农产品100多万元,持续推进消费扶贫智能专柜设置、定点帮扶消费扶贫等系列活动。通过电商平台、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武关茶叶、香菇、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20多万元,助推线上消费发展壮大。镇域范围内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凤林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丹凤秦鼎茶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认定了蔬菜、活性炭、茶叶等8种扶贫产品。
  多彩田园聚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武关镇是丹凤县的三大重镇,人才荟萃,仅国家级、省级劳模就有3名,还有多名市级劳模。这无疑是乡村振兴难得的一笔人力资源,也是打造品牌驱动发展的引擎。
  武关镇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载体,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库,把更多“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培养成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产业引领人,让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实现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把优秀人才选进村班子、镶嵌在村集体经济产业链上。开展“党建引领·鸿雁回归”行动,引进曾令园等高端人才56名,培育陈力等乡土人才300多名,建立党委定期研究、班子成员联系服务和恳谈等机制,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邀请50名武关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举办“畅述桑梓情·共谋发展路”强镇兴村论坛,形成全镇发展共识。聘请14名优秀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发挥传帮带“以才育才”效应,培育土专家87人,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镇党委充分发挥魏万林、李锋、杨松梅劳模榜样的力量,举办“夜间党校”“乡音党课”,开展写作、摄影等技能培训,为镇村党员干部服务一线赋能。鼓励李长民等17名返乡创业人士、大学生毕业进入村“两委”班子,聘请李锋、金鸽等18名创业成功人士担任村荣誉书记、村主任,储备村级后备干部96名,夯实乡村振兴主心骨。
  南坪村充分发挥劳模魏万林、李锋和党员致富带头人田吉良、周同保等的带动作用,全村建立专业合作社7个,其中国家级合作社1个、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3个,使500多名群众就业创业增收有保障。全国劳模李锋依托苏陕人力资源劳务派遣企业,累计帮助家乡群众实现稳定就业6000多人,指导帮助创业开店200人次,动员返乡创业11人,促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
  毛坪村依靠劳模杨松梅建起“老杨工作室”,吸纳村上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组成互助组,开展茶乡管家、公共设施管理、矛盾纠纷化解、茶叶技术指导、产业奖励激励、道德评议等工作,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茶乡管家”团队,为游客和村民提供“管家式”服务。还建立了“老杨工作室扶志基金”,通过茶叶加工销售补助、用工补助、培训补助和助学奖励的方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梨园村党支部书记领办集体经济,酿酒4500公斤,产值27万多元,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15人。段湾村养殖大户段广山养殖梅花鹿35只,出售鹿仔、鹿茸、鹿血酒、鹿茸酒年收入10万多元。
  黄蝉村脱贫户何金炎注册500万元资金成立商州金炎装饰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外墙保温服务,带动脱贫劳动力40人,年人均收入7万多元。栗子坪村袁淑芳家年制作天麻菌种8万套,收入40万元,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15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
  枣园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方中良领办天麻合作社,实行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年收购加工天麻110吨,纯收入13万元,带动5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坪安村党员温光华外出通过餐饮创业,带动劳动力8人在自己经营的酒店就业,年人均收入5万元。
  文旅融合铸品牌

  武关位于少习山下,古称少习关,因周武王在此练武而得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要塞”之称,是商於古道历史文化旅游带东门户的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遗址众多。现存武关古城遗址、秦楚分界墙、烽火台、武关老街、田家大院等历史遗迹,有西岭古驿道、老爷庙戏楼、钱庄标志、古少习关竖碑、重修龙宫碑、田氏祠堂、马蹄井、百庙岭护林碑、燕子岩瀑布、彭家沟石井、武关八景和毛泽东主席对武关村规模种植核桃作出批示的16省市核桃林纪念碑等众多名胜,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武关咏诗作赋,进一步厚植了武关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是武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本钱”。
  武关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丰富载体、扩大影响”,做深做精农文旅融合产业。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奇闻轶事、神话传说等,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胜塞武关·秦楚风情小镇”养生休闲度假胜地。向省级文旅、住建部门申请建设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成立胜塞武关农文旅融合发展有限公司,规划镇域3条乡村游线路,吸纳文化、文创、建筑等专业人才,组建武关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定期邀请省老促会、文促会、社科研究、文创公司调研指导,聘请退休教师、《守望武关》一书作者田爵勋讲活武关故事,为古镇乡村振兴赋能激发活力。在做好古镇保护的前提下,对辖区街道和公共场所进行美化,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沿河建起了千米护城垛墙,新建了文化广场,搭建了文化舞台、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公共场所。
  武关村围绕核桃林纪念碑文化遗产,壮大做优核桃产业,打造核桃IP。武关镇以产老核桃出名,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批示的发祥地。当年9月,国家林业部组织全国16省市林业代表云集武关村,召开了全国核桃造林现场会,并就地立碑纪念。在当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会议上,武关村被评选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奖状。武关村以此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切口,修缮纪念碑,大力发展核桃加工等绿色农业产业,推出了核桃油、土蜂蜜、手工挂面、红薯粉条、香菇木耳等旅游特产。
  武关镇以段湾、毛坪2个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统筹整合多方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段湾村盘活村级闲置资源,依托天然水域、杨树林、沙滩地等有利资源,流转土地建成农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建起星空露营基地、风车园、垂钓园,对周边设施绿化美化,配套建成100亩猕猴桃采摘园,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毛坪村在茶博园、茶博馆、茶乡书吧的基础上,建成产业示范区、兰花观赏游览区、茶叶采摘加工体验区3个游览园区,开发茶叶采摘加工体验、猕猴桃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超市、手工茶炒制体验中心,配备观光旅游车,开发“空谷幽兰”兰花谷旅游路线,建成农家乐3家、田园民宿6座,春季采茶季节自驾游高峰期每周吸引游客2000多人,让游客实现从“看景”到“入景”沉浸式体验。“我们村春卖茶、秋卖果,乡村旅游卖生态、卖环境,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来游客。”说起村上发展茶园、果园采摘的事来,62岁的村委会原主任张占林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品牌是关键。乡村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武关镇将打造乡村品牌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撬动乡村经济的突破口,结合镇域产业优势,重点实施劳务输出和绿色产业的品牌打造。在丹凤驻南京创业党支部、南京商会、温州商会的带动下,打造出“南京拉面、温州捕捞、西安建筑、新疆搬运”劳务品牌。其中以南京拉面为主业的“丹凤厨工”名扬秦淮,目前通过“丹凤厨工”劳务品牌输送的餐饮相关务工人员每年有1.2万多人。其中,管理岗位人员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联合创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年收入达20万元左右,从事餐饮服务人员及配套产业链务工人员年可实现收入4万元左右,全年累计可实现经济收入3亿元,占丹凤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总收入的30%以上,使丹凤县连续多年的劳务输出“春风行动”都在武关镇举办。武关镇南坪村全国优秀农民工李锋成为“丹凤厨工”的代言人,入选全国100个新星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
  武关镇围绕“茶乡毛坪”品牌的打造,不断提升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用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金字招牌”,唱响“北纬33°33′”旅游品牌,使毛坪村继荣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后,成功进入国家森林乡村和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队列,成为全市唯一先后荣获3个国字号荣誉的小山村。
  武关镇党委书记杨丹军表示,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才刚刚破题,镇村两级只有持续当好“保姆”和“店小二”,积极争取省、市、县项目扶持,汇聚全镇群众主力军创新创造的动力,才能描绘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