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昔日“烂河滩” 今日“生态园”
本报通讯员 李潇 何昕 崔海飞 孔佩
文章字数:3379
涧场村民宿

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伟在展示工艺品

涧场村农家乐

涧场村夜景

涧场村秋景

  金秋十月,闻着金桂的清香,沿着波光粼粼的商南县清油河漫步至涧场村,绿树掩映下的村落如一幅画卷:干净的柏油路,错落的农家小院,别致的凉亭,路边悠闲散步的老人……
  如今,天蓝水清的涧场村美景如画,迎来远方客,迷了游人眼,醉了游人心。然而,这样的美丽并非偶然。“以前这里是乱河滩,杂草丛生,夏天蚊虫、苍蝇多,时常闻到一阵一阵的臭味。农户门口柴草乱堆,卫生差。”说起涧场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涧场村村民郭娟感慨颇深。
  近年来,涧场村按照清油河镇“一山一河一路”发展流域经济总体规划,以“两改两转三促进”为抓手,实现了昔日“烂河滩”到今日“生态园”的完美蝶变。
  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
  远山如黛,近水似玉。如镜水面上,倒映着绿树青瓦白墙以及那淡淡的落日余晖。一叶扁舟划破水面的宁静,欢声笑语回荡在绿水青山间。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10月26日,游客高女士高兴地在竹筏上一边唱着歌,一边用手机录着视频。她说:“周末没事,就带着孩子们来这儿游玩,品一下农家菜,体验山水田园的味道。”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打造秦岭全域旅游经济带,清油河镇实施了涧场至后湾旅游环线建设项目。该项目投资600多万元,路总长2.51公里、路面宽5.5米,铺设沥青路面。项目的建设实现了涧场至后湾的“外循环”,同时实现了两岸“内循环”,有效解决旅游高峰期道路拥堵和群众出行不便难题。全面践行“小厕所、大民生”的发展理念,党员干部分片包抓、因户施策,完成改厕15户,新建公厕1座。启动老旧房屋改造,拆除废旧房屋3间,改造房屋7户21间;硬化连户路800米,修建拦河坝3处、凉亭1座、吊桥1座,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新修挡墙石摆1300米,建设“口袋公园”2个,改扩建庭院花园10个,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小菜园10个,栽植景观树木200多株,清理河道1.6公里,提升了乡村品质,扮靓了乡村“颜值”。
  郭娟说:“我们村变化非常大,水泥路变成了柏油路,修建了凉亭、花坛,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也变得很清新,每天来这儿游玩的人也多起来了。看到村里的环境变化如此之大,我打心底感到高兴。”
  “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我们进行了区域划分,进一步夯实了责任,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也都很满意,我们村‘两委’班子干工作也更有动力了。”涧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军说。
  蓝天白云相映,绿水青山环绕。涧场村的蝶变,不断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环境美”迈向“产业美”
  美丽乡村不是单纯改善乡村环境。涧场村立足自身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园区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的定位,依靠龙头牵动、示范带动、效益驱动和行政推动,茶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产品质量逐步提质,群众收益日益增加。目前,涧场村累计完成1300亩高品质茶园建设,为周边群众提供种植、除草等岗位,解决就地就近就业220多人次,使“小树叶”成为助农增收的“黄金叶”。
  “这个茶园建得好,在家门口就能挣个零花钱,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能休闲娱乐。过上了这么舒适的日子,我们咋能不开心呢?”村民陈金梅谈到这些,尽是满满的自豪感。
  涧场村聚焦商南县“生态茶城”建设目标,结合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工作,全面摸清“三资”底数,成立以茶产业发展为主的新业态公司1家,新建茶叶基地230亩,对已建1100亩茶叶统一管理;对集体经济酒厂进行打造升级,加大高、中、低端系列酒产品开发力度,实现年产白酒1.5万公斤。同时,还建有西瓜大棚5个、红仁核桃基地800多亩,可以带动近200户群众增收。目前,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5万元。
  走进涧场村“大房人家”农家乐,古色古韵风格的房屋建筑映入眼帘,庭院里的环境干净整洁,屋里的桌椅摆放整齐。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大锅里的菜肴香飘四溢:土豆粉煎饼炒腊肉、手工石磨豆腐、特色豆腐花、香煎高粱饼、农家土鸡蛋、清炒各种农家时令蔬菜……客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笑风生,呈现出一派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景象。
  “这个农家乐是今年8月份建成营业的,目前属于涧场村集体经济。村上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通过对闲置老宅的修缮开发,积极鼓励周边农户大力发展各种季节蔬菜、养殖林下鸡鸭等,与农家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努力实现双赢局面,不断让村民富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刘军说,“下一步,村上积极探索将闲置农房利用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口,让‘农房变客房、创意变生意、农品变商品’,走出一条‘民宿经济’产业链丰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清油河镇涧场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大幅提升,村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逐渐提高。
   从“外在美”迈向“内涵美”
  “现在老年人有需求,村上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就上门帮忙代办,服务特别贴心。过去办事是‘电话找人’或者预约,现在是‘一站办理’,太方便啦!”村民杨彩霞用质朴的语言为涧场村的干部点赞。
  近年来,涧场村围绕“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工作目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建设“百姓说事点”,聚焦解决“向谁说”“怎么说”“说什么”“怎么办”重点问题,开出了一张张“便民清单”,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实施“一约四会”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效,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以“微治理”点亮群众“小幸福”。
  “以前大家都不爱说、不想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说、喜欢说关乎村里发展的大事、影响和谐的难事、大家心中的愁事、乡风文明的好事,有了‘百姓说事点’这个平台,大家也能参与村里的管理和决策,群众的抱怨声和不满声也少了。”刘军说。
  一村和谐风,满目幸福景。如今,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幕幕心贴心的服务,让涧场村以独有的方式,正从“外在美”迈向“内涵美”,让这个美丽的乡村焕发出更加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从“乡村美”迈向“生活美”
  在涧场村的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伟的“奇石”加工厂内,只见他在打孔机、打磨机等机器的帮助下,将一块块普通的石头雕琢成了花盆、砚台、笔筒、鱼缸……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如今,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上涨了好多倍,甚至有些价值不菲,且供不应求。
  宋伟的房前屋后也成了“奇石收藏馆”,室内陈列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黄蜡石、蛤蟆豆、长江红碧玉、文字石、图案石等摆件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因为宋伟热爱收集纯天然石头,并钻研石头手工艺制作,既成就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在宋伟的帮助下,许多本地、外地爱好者通过抖音短视频联系上他。从2017年到现在,先后10多人向宋伟拜师学艺,也都纷纷靠着石头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涧场村依托清油河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人、以风化俗、以德润心,推动乡风民风更美、人居环境更优、文化生活更丰富,形成了乡风淳、乡村兴的生动局面。
  “村上把我这事迹贴到村级荣誉榜上,让全村人都学习,我感觉自己啥都没做,就成典型了,有点不太好吧!”村民张爱荣谦虚地说。
  张爱荣孝顺老人、尊敬长辈、夫妻和睦、睦邻友爱,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被涧场村村民称赞。
  近年来,涧场村不断探寻文明乡村新路径,坚持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着眼于村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活
  动。村上通过举办“好公婆”“好儿媳”“最美家庭”、移风易俗等活动,引导人们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间,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清油河镇党委书记赵华锋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清油河镇将以‘一山一河一路’为依托,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坚持‘点轴驱动、精品串联、辐射全域’理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共建的方式,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康养、生态种养等业态,推动生态绿色价值转化,以好山好水、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撬动乡村旅游发展,全面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美丽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