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古城镇 移民新区展新颜
本报通讯员 李茜 范磊
文章字数:1633

 古城镇移民新区

 社区居民就近就业,顾家增收两不误。
  初冬时节,走进洛南县古城镇的移民新区社区,一栋栋安置楼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宽敞明亮的文化广场上,锻炼健身的老人、嬉闹玩耍的孩童,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交织出一幅美好温馨的生活画面。
  “十三五”时期,古城镇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生活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1445户7888名群众搬迁至条件较为优越的平缓地带,让他们挪穷窝、换穷业、奔小康。完成搬迁后,古城镇找准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着力点,从强要素、稳就业、提服务、促融入等方面发力,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致富”的目标。搬迁群众在新家站稳了脚跟,找到了致富路,幸福感不断提升。
  提供就业岗位稳民心
  新学期开始后,金翼服装厂又迎来了一批批“上班族”。家住移民新区的职工韩建芳笑呵呵地说:“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到老人和小孩,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块钱,太方便了。”
  古城镇把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作为移民搬迁后续帮扶重点,镇党委、政府统筹各方力量,广泛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发挥在外能人的资源优势,吸引“归雁”反哺家乡,成功引进了金翼服装厂、祥瑞腾达电子厂等社区工厂落地古城,吸纳辖区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稳定就业,让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居家、楼下就业。”
  “镇、村都在帮公司招聘工人,服装厂的员工从最初的五六十人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人。”金翼服装厂负责人张学敬掰起指头算了一下,社区工厂运行以来,已陆续带动周边400多人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古城镇通过劳务输出、就近安置、公益性岗位等途径,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高质量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
  完善配套设施暖民心
  走进移民新区社区文化广场,搬迁群众围在一起拉家常。暖阳下,妇女们欢歌起舞,孩童们嬉戏打闹,老人们下棋散步,一幅新农村的和美景象映入眼帘。
  “自从移民新区社区成立以来,我们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文化广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群众的热情高涨了,精神面貌也提升了。”移民新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亚平高兴地说。
  搬迁一阵子,居住一辈子。只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上了,搬迁群众才能安下心、稳得住。为了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古城镇整合资源,不断补齐社区基础设施短板,陆续建起党群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等,社区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对社区周边的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实施绿化、亮化工程,进一步解决了搬迁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方便了群众出行,让搬迁群众过上了“小区”式的新生活。
  精细管理服务聚民心
  每季度一次的党员大会,成了移民新区社区党支部的重要活动。来自王村关沟组的党员李同庆说:“我是从王村关沟组搬到移民新区搬迁点的,住得离党支部远了,还在发愁怎么参加党员活动,没想到移民新区社区党支部的活动和我原来村上的一样精彩。”
  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2021年,古城镇党委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设立行政村,成立了社区党支部,把党旗插在了社区治理最前沿,把党的声音带到了群众身边。
  家住移民新区社区御龙新城17号楼的居民王英原来是古城街社区一组人,提起社区管理方面的事,她如数家珍:“我们现在是片(楼)长负责制,每栋楼都最少选了一名片长,负责公共卫生、车辆停放、矛盾排查、政策宣传等,还要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反馈给村上,虽然工资不高,但能给搬迁来的居民办点事,每天都感觉很充实!”
  在党组织引领下,移民新区社区组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实行社区委员会管理制度,制定小区公约和村规民约。同时,通过社区居民会议,讨论决定重大公共事务,发挥搬迁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作用,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保证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问题有人办、需求有人帮”。
  今年以来,社区协调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多个,帮助28个劳动力稳定就业,化解矛盾纠纷10多起,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0多起。
  如今,在移民新区社区,搬迁群众实现了从“搬进来”到“富起来”的精彩蝶变,生活也更有保障、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