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特色产业促致富
本报记者 贾书章
文章字数:1808

刘伟察看猕猴桃长势

 村民采摘猕猴桃
  深秋的暖阳照在丹凤县土门镇土门村的猕猴桃基地上,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十分耀眼。
  11月3日上午,记者在土门村猕猴桃基地见到负责人刘伟时,他正带着留守妇女采摘猕猴桃。看着丰收的猕猴桃,刘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回乡创业 示范带动
  高个子、国字脸、大眼睛,这是刘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出生于1986年的刘伟是土生土长的土门村人,中学毕业后,他入伍成为一名光荣而神圣的军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役2年,复员后到北京从事奥运安保培训工作,一干就是3年。后来,他在西安打工,专门安装空调。然而,当刘伟回到家乡,看到有些乡亲的生活依然困难,他的心被强烈地触动了。2018年,刘伟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号召,毅然回到家乡,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创业,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过上好日子。
  2020年,在村委会换届中,刘伟因在群众中有口碑而被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刘伟决定带头建设猕猴桃基地。如何打消群众的疑虑?刘伟开车拉着群众代表到西安市周至县、鄠邑区参观学习。在成功事例面前,群众代表信服了,说可以搞猕猴桃产业,同意让刘伟带头搞产业。
  参观学习结束后,刘伟带猕猴桃苗木回村栽植试验,获得了成功。不久,刘伟和陕果集团签订了猕猴桃技术管护协议,由陕果集团派出专家到村里进行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并全过程负责园子的设计、种植、管护等。
  2021年,在镇上大力支持下,土门村正式决定发展葡萄、猕猴桃产业。在土门村动员大会上,群众议论纷纷。而且,仍有群众不想种,认为发展葡萄、猕猴桃产业没有技术基础,管理难度大、投资高、风险大,很难成功;有的群众想试一下,但不知道怎么发展,既没技术,又缺资金,还担心销路,不敢大胆地干。
  刘伟说:“任何事情没有经过尝试,就不能说不行,搞种植大家有顾虑我能理解,但我会尽力解决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问题。我一定把这件事情办成功,为咱村找到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刘伟首先找到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在土门村率先流转4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通过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目前,土门村已流转土地330亩种植猕猴桃,产业园内现代化的喷灌设施齐全,种植的猕猴桃长势良好。
  传经送宝 服务群众
  2021年,由于刚刚开始发展猕猴桃,大部分群众缺乏实践经验,一部分猕猴桃苗出现了枯萎。见此情况,刘伟担心又着急,一遍一遍地看远程教育上关于猕猴桃种植的视频。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20多场次,培训村级农业种植技术员10多人。通过远程教育,他让群众切实学到了一些实用技能,掌握了防治病害的核心技术,逐步解决了苗木枯萎的难题。经过科学管理,奄奄一息的苗木又恢复了生机。
  2023年7月,刘伟被推荐到北京参加中国农业大学“乡村经营管理人才(CEO)商洛专题示范培训班”学习15天,并到山东、浙江参观农业成果,这对他触动很大,更加坚定了他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刘伟积极担任村猕猴桃种植指导员,不仅自学农村种植技术,而且手把手向群众传授猕猴桃树施肥、修枝、抹芽、病虫害防治、喷灌设施运用等技术;定期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到村上授课,为发展猕猴桃做好技术保障。在他的努力下,土门村的猕猴桃和葡萄长势良好,收益明显增加,预计今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敢于担当 强村富民
  刘伟认为,人要讲诚信,党员干部要讲责任、讲担当。过去,在心里没底的情况下,群众相信他,跟着他搞猕猴桃种植。现在,自己掌握了各项种植技术,成功了,就不能失信于民,要兑现过去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帮助群众重新找到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在刘伟的示范引领下,土门村已发展猕猴桃330亩、“阳光玫瑰”40亩、“妮娜皇后”30亩。
  土门村困难户刘海长今年50多岁,刘伟安排他长年管护猕猴桃基地,年收入2万多元。现在,刘伟的水果产业园年累计用工900多人次,平时安置10多人除草、疏花疏果、修枝,每年为务工群众发放费用10多万元。
  刘海长说:“我一个50多岁的人,身体不好,外出打工没人要,在园子里有事干、有收入,多亏有咱刘伟在前头带着干,感谢刘伟!”
  在刘伟的努力下,土门村引进英武农业科技公司建起产业园,种植金银花260亩,建起49个育苗大棚培育白及苗、苍术苗70亩。
  由于工作出色,刘伟多次受到市、县、镇的表彰奖励。下一步,刘伟计划联合其他村的产业种植示范户成立一个种植协会,不断巩固和扩大水杂果种植面积,增强科管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拓展外销市场,力争在5年内形成一定规模,为群众闯出一条新的致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