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守护群众的“曙光红”
本报记者 王孝竹
文章字数:1609
参加公益活动的李文斌

  “大家都叫我‘李队’,我非常喜欢他们这样叫我。”1月10日,说起商洛市曙光救援队副队长这个头衔,李文斌很是自豪。比起他另一个头衔——商洛市金梓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他更喜欢别人称呼他“李队”。
  李文斌今年43岁,作为副队长,他主要负责外勤外联工作。而他加入曙光救援队,纯粹是被救援这项具有使命感的工作感动了。
  他说:“我之前在手机上看到蓝天救援队救援的消息,队员们拯救生命、服务社会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于是,我在网上搜集商洛救援队的相关信息,接受了前期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后,于2018年3月正式加入了商洛市曙光救援队。”
  入队以来,李文斌参加的任务不少,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洛南的两次洪水灾害救援任务。
  2020年8月,洛南县遭遇水灾,得知消息的他带领队员立即出发,进行了为期4天的救援。他作为外勤外联主要任务是负责物资转运。白天向各个安置点配送水和食物,面临交通不便、道路被毁坏的严峻情况,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他和队员常常一人背上6箱方便面,有时要步行15至20公里才能将物资到送达安置点。晚上又抓紧时间转运物资,将各地运到洛南的物资从车上卸下来再分装,以便第二天能及时将物资分发到群众手上。
  2021年夏天,洛南发生“7·22”水灾,李文斌带队员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了8天8夜的救援。李文斌全面负责从全省各地来的260多名救援队员的吃、住等问题。忙起来,从早到晚都在进行物资的转运和调配,不断协调地方车辆将物资转运到各个安置点。所有参与救援队员的私家车一直处于备用状态,保证随时能调配,以最快的速度将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里。队员们早出晚归,回到住宿点的时间也不确定,李文斌为了保证每位救援队员能够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汤,他自己基本一直处于备战状态,不管多晚都会为每名队员准备好饭菜,竭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有时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他回忆说:“救援任务完成之后,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是我的心里无比有成就感,我无法形容那种帮助了他人带来的愉悦。”不善言辞的李文斌就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筑牢救援任务的后勤保障线,用一颗爱心温暖他人,并且乐此不疲。
  2022年疫情期间,李文斌作为商洛市曙光救援疫情消杀领队,全程参与50多次消杀任务,任务对接、发布通知、集结队员、整理装备、线路规划、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和一线队员共进退。在他的努力下,社会私企及个人为商洛曙光救援队捐赠防护服、面罩、N95口罩、84消毒液、75%酒精等物资,缓解了当时消杀任务物资短缺的问题。他还联合当地志愿者走进农村基层,通过社会募集、个人自筹等方式为当地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送去了生活必需品,把“曙光红”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山区。
  然而,对于自己的小家,他总是有亏欠的。“那年快过年的时候,妻子坚守工作岗位,而我不得不外出执行消杀任务,只好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每次回想起来,我都感觉亏欠了孩子许多。但是想想我的队友们,谁又不是如此,只要有任务,都会毫无怨言地执行,只要群众有需要,都会及时到达。”
  救援是一项细致工作。救援前,要走访群众,搜集相关信息,查清地址、地形图,做好准备工作。李文斌反复强调,前期信息收集非常重要,这是保证救援任务的前提,准确的信息能够让他们抓住黄金救援时机展开救援,从而减少群众的损失。每次任务完成以后,他都会与队员一起探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他说:“我是个行动派,不太善于表达。我认为救援队伍靠的是担当,拼的是技能,考验的是团队协作。不管是前方救援还是后勤保障,都需要彼此相互配合,形成团队协同的合力,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队伍在群众需要的时候拿得出,干得好。”
  李文斌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带动了身边多名有志青年加入商洛市曙光救援队,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救援队员们并非生来无畏,但是在危急时刻,他们总是以勇毅的身影逆行出征,传递人间的温暖与善意,为更多人托起“生命之舟”,撑起“平安之伞”,成为灾难面前默默守护民众的一抹“曙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