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商洛小伙现场展示绝活
文章字数:1699
千丝万缕传年味,一捧面粉耀神州。面塑传承人张倍源在2024年央视春晚《别开生面》节目中,现场制作的面塑吉祥物“龙辰辰”让人印象深刻。这位来自商洛的80后手艺人以精湛的传统技艺,结合现代交互投影技术,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
排练两个月 上春晚舞台捏面人
2月19日,张倍源说,在接到2024年春晚节目组的邀请电话时,他和家人当晚没睡着觉,整整兴奋了3天。为了保持春晚的“神秘感”,他告诉朋友有事在忙,让朋友保持着别多问的默契,然后“消失”了2个月。
春晚《别开生面》节目时长4分多钟,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在彩排时,导演要求他全力发挥特长。张倍源和演职人员每天10时排练到晚上10时结束,不断排练,不断改进。观众看到的面塑兔子是改了七八遍的结果,兔子的形象是张倍源看到手机里女儿的照片才有的灵感,春晚吉祥物“龙辰辰”也融入了水墨风、西北特色风等多种风格。
节目中的鞭炮、树枝、麻将等许多场景都出自张倍源之手,有的甚至可以以假乱真。“春晚节目中95%的面塑作品都是我手捏出来的,我们对节目呈现效果非常有信心。”张倍源说。
在节目最后,张倍源小心翼翼地把现场制作的面塑“龙辰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撒上面塑花,成了这场《别开生面》年俗秀的定格画面。与此同时,张倍源的手机留言爆满了,满是亲人、朋友的道喜和问候。“足足回复了4个小时都没回完这些消息,我感觉自己给亲朋好友争脸了。”张倍源说。
做好一件事 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张倍源登上春晚舞台看似意料之外,实则缘于一件件面塑作品的积累。他曾用半年时间创作了一套以第十四届全运会为主题的作品,并被十四运会组委会官方收藏。他在这套作品中把家乡文化、体育运动和面塑技法相结合,运用了陕北的羊肚毛巾帽和商洛的千层板鞋等元素创作出了具有陕西人形象特征的面塑作品。
之后,张倍源成了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中《长安》篇的主演。这是他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面塑技艺,也为他登上春晚表演节目埋下了伏笔。年俗秀《别开生面》正是由《长安》篇的创意衍生而来,也是张倍源与张艺谋导演的第二次合作。
登上春晚舞台是对他多年坚持面塑创作的最好回应。“人生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我父亲经常说的话。”张倍源说。
启蒙于花馍 在磨砺中成就风格
“面塑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方式。”张倍源说,他的奶奶以前经常在村里给别人做花馍。花馍是在商洛民间流传很广的面塑艺术,也叫面花、礼馍。
张倍源是土生土长的商洛人,从小就爱看奶奶用农村土灶蒸馍馍,把面团捏成小鱼、小兔子等形状,他会在旁边满足地闻着面香味儿。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张倍源因为一场事故伤了右手,学习也因此落下不少,在父母的提议下,张倍源开始学习画画,这也为他后来投入面塑创作打下了基础。现在,张倍源做面塑惯用左手,他很少提及自己在练习左手时吃过的苦,只是经常有学生问及用左手做面塑的原因,张倍源总会回上一句:“这是我的风格,用左手右手无所谓,只要作品漂亮就行。”
寻文化归属 与更多人分享面塑
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政策扶持,使得张倍源乘着东风走进了非遗传承人的队伍。面塑作品代表了他内心的追求,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找到文化“根”的归属感。
张倍源说,在国外留学期间,留学生之间沟通的内容大多与自己国家的文化故事相关。当他被老师问到关于家乡的文化时,因为自己不太了解让他很受打击。以前的他喜欢追逐新潮,留学经历让张倍源发觉民族文化才是最受关注、最具特色的,最能让他有文化归属感。
“要跟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去碰撞思想的火花,因为面塑传承需要不断挖掘、探索和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张倍源常常告诉学生,要带着文化理解力和追求梦想的意志力去投入面塑制作,做好这一件事,实现梦想只是时间问题。
此后,张倍源还想举办个人作品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面塑的魅力。
游子在外,总觉“月是故乡明”。张倍源说:“我生在商洛,根在商洛,随时可以回到家乡,为家乡作贡献。”
别有梓人传,精艺夺天工。一件件惟妙惟肖的面塑,不仅是张倍源努力的见证,更是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结晶。
“希望能用自己所长与家乡的产业、文化进行更多的融合与创新,与更多人一起传承面塑技艺。”张倍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