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红安村有了复耕复种务工队
文章字数:868
  本报讯 (通讯员 南晓文)“自从有了土地复耕复种队,早上7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到桥头等着,有车专门接送,每天净收入100元。以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没事了,不是打牌就是在一块谝闲话,邻里之间经常闹矛盾,现在大伙在一块干活,相互帮助,左邻右舍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近日,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村民孙艳娥深有感触地说。
  清晨,蔡荣海用自己的昌河面包车将第一帮人送到田间地头,安排妥当后,又来接另一帮人。他说:“这帮人基本上都是留守妇女,把她们搁到一块好管理,让她们送娃上学、务工挣钱两不误。”
  今年61岁的蔡荣海,以前是跑乡村班车的,离退休在家,他看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上撂荒地复耕复种找不到人干活,在家里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留守妇女。在闲谈中了解到,这些老人身体硬朗,外出务工没人要,在家想挣钱没有门路,他就把这些老人、低类残疾人、留守妇女组织起来,组成撂荒地复耕复种队,建立一个群,哪里要人,他在群里发个消息,谁有空谁就在群里说一声,他就用车送到务工地点,既解决了村上用工之急,又增加了这些弱劳动力的收入。
  69岁的陈大爷说:“儿子都在外务工,家里4亩耕地比较零散,路远地质差,耕种不方便,加上野猪糟蹋,已成了撂荒地。去年村上通过整治后,如今流转复耕,不仅可以收土地流转费,还可以跟着复耕复种队干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元,一个月下来要挣2000元左右。”
  在红安村,像陈大爷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撂荒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参加务工队获得工资收入的有40多户。
  近年来,红安村坚持把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头戏”,通过“土地流转、示范种植”等方式加快复耕复种进度,鼓励更多村民积极参加复耕,组织技术人员逐地块把脉,加强对复耕复种的督导和技术指导,确保复耕复种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据悉,红安村完成土地复耕复种43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油菜、萱草、红薯等。其中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油菜、红薯183.4亩,大户种植油菜、萱草137亩,村民自发种植玉米、马铃薯、大豆等农作物110亩,盘活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