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打造康养旅游宜居秦岭山水乡村
本报记者 谢 非
文章字数:2791
  9月13日,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省农业农村厅向社会发布21条秋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本次发布的线路以“庆丰收 共享金秋喜悦”为主题,我市丹凤县品酒采摘休闲游和柞水县美丽乡村休闲游2条线路入选。
  本次公布的乡村休闲旅游路线主要依托各地优势特色资源,旨在向广大城乡居民推介休闲体验好去处,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美丽经济”,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更是康养旅游宜居秦岭山水乡村的形象展示。
  近年来,我市围绕“一都四区”建设目标,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启动实施了“两边一补齐”行动,全力打造秦岭山水乡村、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取得显著成效。我市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建设“中国康养之都”目标和“西商融合”发展战略,创新推进“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全力打造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美丽宜居的秦岭山水乡村。
  “两改”打造和美村庄
  今年,洛南县四皓街道白川社区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川河南路改造项目,修建沿河长廊2公里,集中改造农房82户,并在河对岸建成西江月垂钓园。同时,在村民房前屋后规划建设了小果园、小菜园,部分群众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在房屋的经济价值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也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我市以“两改”为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先后出台《商洛市农村改厕三年(2023—2025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设计编制商洛市《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等指导办法,改造农村厕所和土坯(石板)房。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成本适中、简单实用、维护方便、农户满意、应改尽改原则,通过改造或新建方式,按照水冲式、三格式和分集式三种类型,分年度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突出房顶、墙面、地面三个重点,对群众唯一住房为土坯房和石板房的实施改造提升,确保实现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
  实施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攻坚战,采取县区财政投一点、帮扶资金帮一点、苏陕协作补一点、社会各方捐一点“四个一点”方式筹措资金,按照“五化标准”,新建改建村卫生室469个,成为全省唯一公有产权卫生室全覆盖的市。
  实施消除农村直饮窖水攻坚战,投入资金1.1亿元,针对不同供水条件,采取扩网改造辐射一批、抽水调水保障一批、集中并联改善一批“三个一批”的办法,消除直饮水窖4007眼,让涉及27个镇(街道)67个行政村的1.8万名群众用上了自来水,成为全省农村供水创新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实施农村道路提档升级攻坚战,累计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2278公里,新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00.36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示范县全覆盖。
  “两转”促进产业升级
  在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新建成的年产25万公斤茶叶的清洁化生产线上,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面而来,翠绿的茶叶经过摊青、分选、揉捻、滚炒等工序后,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厂区所在的双山茶叶综合体项目占地15亩,预计亩均年产值400万元、亩均年税收29.8万元,直接带动就业1200多人。 
  我市以“两转”为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紧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进“菌果药畜茶酒”等产业全链条升级,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坚持三产融合,在种养、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关键环节整体发力,延长产业链,提升市场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做大“山水商洛”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让“好山好水”为生态产品溢价增值,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提高农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打造“柞水木耳”“洛味缘”“源味山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洛南核桃品牌价值达到30.68亿元,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达到30.42亿元,商洛香菇品牌价值达到18.51亿元。
  突出生态内涵,做响做亮康养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培育商洛皇冠假日酒店、终南宿集、“国际慢城”等一批涵盖星级酒店、精品民宿等产品的特色康养IP。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做精做特生态景区品牌。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和旅游附加值,新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商州区、洛南县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1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7个,被授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称号,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对标西安大市场,主动联系对接西安市乡村振兴局、西安市总工会,共建商洛市乡村振兴土特产西安展销中心,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全市更多“土特产”进入西安大市场。
  推动业态转型。在全市范围探索成立新业态发展公司,有效盘活土地、林地等资源和闲置资产,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旅游康养设施配套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乡村和康养乡村,使农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
  “三促进”推进乡村振兴
  商州区杨斜镇以食用菌主导产业,统筹做好传统种植、养殖业,推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解决全镇马铃薯销路问题,镇上扶持峪明村投资建成马铃薯加工厂,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左右。为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在杨斜村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统一标准化养殖,规模已突破500箱,单此一项为杨斜村增加集体经济收益6万元以上。
  我市以“三促进”为目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行“3456”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模式,制定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实施方案,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置体系,聚焦“六清六治六无”目标,根治“脏乱差”,打造“洁净美”,擦亮乡村颜值。
  我市逐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大力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削零培强”行动,明确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模式、标准、要求,依托生态、旅游、康养等资源优势,通过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特色产业、投资入股、领办企业等方式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每个县(区)打造2至3个村集体经济示范样板,探索商洛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分期分批举办乡村经营管理人才(乡村CEO)专题培训班,为全市1302个村(社区)培养新型乡村人才,进一步提升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和壮大特色产业的能力水平。
  我市不断培育壮大特色农业、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加工业等区域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强化经营主体带动,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措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宁商劳务协作,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支持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强化就业服务保障,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目前,我市已打造“千万工程”示范村100个,发展高品质民宿集群70家,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下一步,我市将围绕“生态康养之都”建设,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开辟第三产业新赛道,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