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智慧大棚显身手 龙头企业有作为
小香菇成为花瓶子强镇大产业
本报记者 贾书章 见习记者 孙远飞
文章字数:1691


  “你看这香菇,美太太,品相好得很!”8月22日,在丹凤县花瓶子镇苏河村香菇基地,曹米和几名务工群众正在采收香菇。菌袋上,一簇簇、一朵朵香菇饱满圆润、长势喜人。
  今年63岁的曹米是苏河村一组人,身体硬朗有干劲,但因年龄原因外出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直到今年,镇上建了香菇基地,他有了能挣钱的地方。
  “我这年龄到外头去很多地方都不愿要,现在镇上搞了这个产业后,我就到香菇基地干活了,每月收入2000多元,很开心也很知足!”曹米笑着说。
  “曹米所说的香菇基地是我们镇上的重点项目,今年5月动工,6月底完成整体施工,仅仅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智能温控菇房和冷库仓储等配套项目建设。”花瓶子镇镇长刘一剑说。
  刘一剑介绍,近年来,花瓶子镇依据流岭深处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珍稀菌类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在苏河等村建设占地100亩、总投资3500万元的香菇生产基地。目前,该项目已完成100座智能温控菇房建设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00万元。基地采用先进的第6代智能温控系统,设定香菇生长环境所需的各类参数,利用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自主控制菇房温度、湿度、补光、喷淋、卷帘等设施,种植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一键操作监控,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也突破了传统香菇生产的季节限制,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达到产量、质量、收益“多翻番”。
  当天下午,香菇基地内,金时川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的崇玉连正在大棚内忙着察看香菇长势。
  “我来自江苏淮安,今年已经69岁了,做食用菌行业25年,曾经去韩国学习,苏河村这个香菇基地顺利建成要感谢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崇玉连笑着介绍,基地采用“龙头企业+产业基地+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金时川公司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鲜香菇。其中精品一级菇作为预制菜产品,二级菇作为后续生产特医食品、保健医药、功能饮品原材料,实现从农业到工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香菇产余废料作为有机肥原材料再利用,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生产。
  崇玉连介绍,基地建成后的第一茬香菇可采摘2.5万多公斤,每公斤2.5元,已经全部销往南京,今年还要长两茬。目前基地内有36万袋菌袋,9月份还要引入菌袋30万袋,销售不成问题。目前基地有4人长期务工,旺季时带动30多人在基地务工。同时,金时川公司将指导全镇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在房前屋后再规模种植香菇640万袋,带动全镇600多户群众通过香菇产业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走进花中村,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整齐地分布在道路两旁,菇农王治龙正在菌棚里穿梭忙碌。
  据悉,2017年12月,花中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香菇,并创建了自己的“花芝源”品牌。这里生产的香菇外形圆整、大小适中均匀,并且在权威机构进行了质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花芝源”香菇无残留、品质好、色度好、无泥污、无虫蛀、肉多、质感好。
  菌棚的旁边还建立了花瓶子镇香菇产业专家工作站,该工作站成立于2024年5月,现有中组部专家3人、江苏对口帮扶专家3人、本土专家3人。专家工作站以“建设一个站点、形成一支队伍、带动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为目标,深化“专家联姻”模式,围绕香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破局提升村集体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花瓶子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机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生态、产业等优势资源,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花瓶子镇党委书记王李锋说。
  目前,花瓶子镇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和劳动力参与袋料香菇的种植,群众普遍掌握了袋料香菇种植技术,从装袋、杀菌、接种、养菌到采摘、烘干,各个流程技术要求均能熟练操作,工人都是从这些群众中挑选出来的行家里手。目前,全镇袋料香菇菌包保有量1000万袋,产量较大、质量高,干菇产品主要销往河南、西安等地。
  “食用菌作为丹凤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四大产业之一,按照县抓龙头、镇建基地、农户参与的思路,已累计建成香菇大棚3765个、蘑菇大棚150个、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菇房64间、爱尔兰棚60个,年发展食用菌4000万袋以上,产量4.6万吨,年加工5000吨,外贸出口3000吨,出口创汇4000万元,全产业链年产值4.7亿元,为乡村振兴做好了产业支撑,接续保障群众就业,稳定增加群众收入。”丹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建成说。